-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题、讲题的意义
今天,到历下区姚家小学参加数学组的教研活动。他们正在进行解题、讲题的活动。这是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研究中的一项工作。老师们很努力,已经做了三四本子的题了,但对这项工作的意义还不甚了然。大家的意见主要有:题也做了,也讲了,可没有感到获得了什么; 有的问我:您总是说好的老师能把一个题目发展成一串儿,我们讲了一些题目,仍然不知怎样发展题目。……
那么,这项工作的意义何在呢?为了让大家有所体验,我们几位教研员就和老师们一起研究了一道题目。
一项工作,甲独做 10 天完成,乙独做 15 天完成,丙独做 20 天完成。三人一起工作,期间甲休息了1 天,乙又休息了3 天。问完成这项工作用了多少天?
全体老师独立研究了七、八分钟吧,解出来的不多。我先请没有做出来的发言:您前进到哪里了?遇到什么困难了?
一位老师答:根据条件可以求出三人工效之和,如没有后面的枝节就可以求出三人合作几天完成,后面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我说:您的这些结论是在您的解题经验里提取出合适的工具得到的。就是说,我们在审题之后,总要在经验储备里拿出我们认为合适的工具做一些工作。无论如何,这是前进了一步。您不知所措时,可能还不止一次地重新审视条件。只是,您由于找不到出路,甚至开始怀疑您那两个极简单的结论的用处了,是吗?(我板书:提取)
我接着说:这个题目很复杂,我们为什么不研究一个和它同构, 而又简单的题目呢?
一项工作,甲独做10 天完成,乙独做15 天完成。两人人一起工作,期间甲休息了 1 天,问完成这项工作用了多少天?
我板书:变简。也就是波利亚所说的研究一个和它类似的简单问
题。尽管我们暂时还看不到出路,可是感觉做出来的希望比刚才大了一些。
我又问:遇到工程问题,我们最希望的情况是什么? 老师们答:两人合作,几天完成?
是啊,可题目偏偏和“理想题目”作难。甲的天数
乙的天数
我给出上面的图形,问:我们能不能把题目变成“理想”的题目呢?
这时,一些老师开始兴奋了。让乙也休息一天,工作总量变为:
(1- 1 ),题目迎刃而解了——(1- 1 )÷( 1 + 1 )+1。
15 15 10 15
在上面的“引导”过程中,我始终没有找到思路。把后面加1 这个小尾巴复杂化了。我不是说假话,从我上黑板讲解到给出模型,我真的没有找到清晰的答案。
当然,老师们自然想到,变成“理想题目”的方法还有:甲不休
息,则工作总量为:(1+ 1 )……
10
由于我最后一步的错误,导致了一些混乱,姚学东上来补正(他是解题的高手),指出我的错误。又给出了一个图形:
A: B:
他说,就像行程问题一样,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把半路上修车一小时,改为一开始就晚出发一小时——把模型A 变为模型B。总路程变为全长减去乙一小时的路程,题目又变成基本样式了。同理,令甲不停车一小时,则总路程也要相应地调整。
最后,马强老师给出了一个更漂亮的模型:
甲:干 干 休 干 干 干 干…… 乙:干 干 干 休 休 休 干…… 丙:干 干 干 干 干 干 干……
令甲、乙都不休息,则总量是多少?
至此,大家豁然开朗了。我的板书也完成了:
审题——提取——变简——直观模型——发展条件,变成基本样式——找到思路——回顾
回顾什么呢?
复杂的题目往往由简单的题目组成。把难题变成类似的简单题目是常用的方法。所谓题目成串儿,就是这个意思。
构造直观模型是我们需要下功夫练就的技能。
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发现,许多“手法”我们过去都用过,只是在新的情境下,我们暂时“忘掉”了。忘掉不可怕,只要在回顾环节上,尽量回想哪些题目用到这些手法也是亡羊补牢的办法。
解题无非就是做两个工作:发展条件,转化问题。
一节课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我说:解题、讲题的意义可否归结为:解题以掌握数学方法,讲题以掌握引导方法。
其实,解题、讲题的意义还不止于此。下面先介绍一下参加这次活动的老师们的收获:
马刚:由于最后一步的低级错误,使我多多少少有些沮丧。但我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记着这个失误,它也是一笔财富。
姚学东(历下区教研员):马老师,教学时,我总是在想:怎样讲学生才能彻底明白,而您却总是引导学生怎样工作和思考才有可能自己找到答案。我们的区别就在这里。(这是散会后我们私下的交流
——刚案)
薛燕(姚家小学):昨天只讲了一个题目,但在此过程中却有许多感想:1.找对应量不好找。2.甲休息,其他两人干;丙休息,甲乙两人干,条件中干扰太多,不知如何入手。3.通过讲题,知道应将复杂的条件转化成简单的。4.順式思维不能解决的可以逆向思考,会更易理解。甲休息,可以想成如果甲干的话,那总天数不变,单位“1”
又加上了甲干的 1 天的工作量,就变为 1+ 1 。同理,如果丙不休息,
10
总量又要变化。5.以后这种题就可以采用逆向来思考。6.讲题时,应
学会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