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八章+古诗词默写、文言字词(讲)-【中职专用】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河南适用).docx

第八章+古诗词默写、文言字词(讲)-【中职专用】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河南适用).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5 第八章 古诗词默写、文言字词 考点 考点精析 “名句名篇”是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华。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语文教学大纲》所说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的需要,也是涵养学生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学底蕴、提升其审美情趣的必由之路。 考查内容 考查内容 所谓“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的句子,描写优美意境的句子,反映传统美德的句子,诗文中的中心句以及较有文采的句子。考查途径基本上是默写。 河南对口升学试题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学生关注诗句是否与原文一致。 备考指导 备考指导 古诗词默写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时记不起来,可先放放,不要急躁,可能做完其他题后又会突然回忆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要包括引导句在内作“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发现并纠正。 在复习和应试时还应注意: (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 以上三句中的“羁”“鹜”“壑”就极易写错,必须在复习中多写几遍,达到熟能生巧、强化记忆的 (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 复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 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以上句子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藏的”,容易由后面的“愁”想当然地写作“忧”,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暗恨”,理解了词意,就不会误写了。 (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以上句子中,“材”容易误写成“才”。 (四)要留意具体环境 名句名信的背通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 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的思考。 文言字词 (一)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是指意义比较实在,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要成分的词语,文言文中的实词特别多,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等。 文言实词有以下四种常见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 (二)文言虚词 《考纲》明确规定了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并列出了常用虚词,要求掌握。 因此,在备考的过程中,考生应该对文言虚词进行复习、掌握。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其中最常见的10个文言虚词有:而、乎、其、所、为、以、因、于、者、之。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为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虚词的作用是帮助实词组成句子,表示各种结构关系或语气。 文言虚词比实词的数量少得多,但它使用频率高,用法复杂多样,因此难度大,不易掌握。所以,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虚词量少,所以某些虚词反复考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不可忽视往年考过的虚词。 (2)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兼具的多义词应是考查的重点。如之、为、以、则、而、且等。 (3)虽然虚词的量少,但用法却很复杂,同一个虚词在同一篇文章的不同地方意思也许不一样。况且,在考试中,同一个虚词的考查不一定都出现在所给的选段中,这就要求对虚词的用法非常熟悉,这样才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