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条件下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研究.docx

互联网条件下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互联网条件下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互联网条件下,特别是Web 2.0时代到来后,我国的公共文化参与进入了新的场域,既建立在原有文化实践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新的象征性实践的结构和运作逻辑。虚拟空间参与者从单方面的信息检索和获取行为扩展到包含获取、接纳、反馈等的系列交互,为虚拟空间中的文化参与提供了新的聚合方式。互联网条件下虚拟公共文化空间提供数字化文化资源与文化参与场所,搭建空间运行逻辑与行为规范,允许参与者以虚拟身份进行文化学习、文化交流、文化需求反馈、文化创作等虚拟文化活动。虚拟公共文化空间与物理公共文化空间相互融合、有机互动、平级运行,一方面使公众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文化参与自由,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在自己所创造的文化符号之中迷失和受到束缚。 互联网条件下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的存在形式呈多样化,形成不同的管理主体、行为规则,参与文化活动的人群随之产生交流与冲突。政府作为虚拟公共文化空间责任主体,其管理行为受到空间内不断革新的新形式新内容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厘清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机理为何,管理如何分工,何种空间环境催生虚拟公共文化空间自我造血能力并使公民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等问题,对我国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及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参考行为空间形成机制及分布特征与虚拟公共文化空间中虚拟人的行为理论,试图解答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内的人在做什么,为什么称之为“空间”,与物理公共文化空间内的活动有何不同,对传统的文化生态与现实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突出不同种类的文化行为与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的相互影响,并据此进行虚拟公共文化空间模式优化。 一 国内外关于互联网条件下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虚拟空间模式的研究开始较早,成果丰富,但大部分虚拟相关研究聚焦于公民在线表达与政治参与在推动民主化进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虽有涉及虚拟公共文化空间中文化活动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意义,但少有研究进行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形态和文化活动参与者路径与行为模式的抽象归纳。早期,美国学者卡尔·谢尔多(1998)已通过诠释虚拟空间对人们不同需求的满足过程和原理,将虚拟社会空间化、具象化,但未进一步提炼虚拟空间中个体的文化参与行为模式。Zizi Papacharissi(2002)指出互联网使信息传递与讨论的范围空前扩大,但也导致了讨论信息获取不平等和话语破碎化,为本文建构虚拟公共文化空间三维探索模型提供了基础。Bjarki Valtysson(2010)肯定了Web 2.0条件下的交互式数字文化景观中公共文化参与的价值,进而探讨何种文化政策有利于数字文化公共领域的文化参与,但未能从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环境形态角度分析该问题。亨利·詹金斯(2012)在《融合文化: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书通过分析互联网条件下文化制作人与消费者、草根与媒体公司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斗争的状态,提供了虚拟公共文化空间中文化生产传播管理权力的去中心化的视角,为本文关于破解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社群的自主管理与政府管理分工困局提供了借鉴思路。 我国虽尚未形成完整的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理论体系,但针对虚拟社会性质与虚拟空间中人的行为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多集中于人际关系、心理研究、伦理学、失范行为等方面。胡昌龙在《虚拟社会网络下集群行为感知与规律研究》一书中,从集群行为感知、模式和规律挖掘、管理引导机制三个层次的基础行为感知和建模仿真展开,对网络集群的规律及管理方式做了分析。[1]董凤娟(2012)在《我国虚拟社会的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强调虚拟公共空间管理中政府、市场、第三部门作为管理主体在地位上的平等性、在行为上的互动性与合作性。[2]谢俊在《虚拟自我论》中将在虚拟空间中虚拟自我的表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分析了自我的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产生的张力及其原因。[3]汪波在《中国网络公共空间:镜像、异化与理性建构》中对虚拟公共空间中的公共参与与民众心理进行了分析,虚拟人的心理认同多来自相似社会处境形成的共同心理感知,并指出传播效率提高后通过公共表达参与或影响公共事务决策的民众更容易受到个人或集团利益的影响。[4]张文佳等在《时空制约下的城市居民活动—移动系统——活动分析法的理论和模型进展》中总结了空间规划中居民路径与活动分析法,为本文提供了基础分析思路。[5]目前虚拟空间中文化参与的行为模式是研究中较少触及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立足点。 二 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内部活动的发展革新是公民文化需求变化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在精神领域打破物理公共文化空间的现有局限,另一方面因其操作便捷、技术快速赋能迭代等特征,肩负起新时代文化活动内容形式转型升级的任务。 (一)文化教育与信息传递功能 虚拟公共文化

文档评论(0)

资教之佳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教学资源,助力教育转型!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0101033200002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