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学教案-玉米大斑病.docVIP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案-玉米大斑病.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米大斑病 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上的重要叶部病害。1876年在意大利首次报道,20世纪初期已遍及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州等玉米产区。1899年中国最早记载大斑病的发生,后遍及全国,以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和南方山区的冷凉玉米产区发病较重。1971~1975年,吉林省就有3年大发生,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20世纪80年代,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应用,大斑病基本得到控制。但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病原菌小种的演变,大斑病再度严重发生,生产上推广的骨干自交系8112和5003等高度感染,带有Ht基因的Mo17上也出现萎蔫斑,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症状 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大斑病。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存在阶段抗病性,苗期很少发病,到玉米生长后期,尤其是在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 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和子粒。叶片发病后,发病部位先出现水渍状(室内)或灰绿色(田间)小斑点,随后沿叶脉方向迅速扩大,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较深。病斑一般长5~10cm,宽1~2cm,有时可长达20cm以上,宽可超过3cm。严重发病时,多个病斑相互汇合连片,致使植株过早枯死。枯死株根部腐烂,果穗松软而倒挂,子粒干瘪细小。田间湿度较大或大雨过后或有露时,病斑表面常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苞叶和子粒发病,病斑也多呈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 此外,叶片病斑类型因玉米材料(自交系或杂交种或品种)上所带抗病基因的不同分为两大类:①褪绿斑。在带有Ht基因的材料上,病斑很小,椭圆形,病斑沿叶脉扩展,常形成褐色的坏死条纹,周围黄褐色或淡褐色;②萎蔫斑。在不带Ht基因的感病材料上,病斑初期为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的水渍状小斑点,病斑逐渐沿叶脉扩大,形成长梭形,大小不等的萎蔫斑。这些特点在室内抗病性鉴定时尤为常见。 玉米大斑病在田间的发病往往是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扩展。该病在田间诊断要点有二:一是看叶片上是否出现梭形大斑(一般长度为10cm左右),二是看病部有无灰黑色的霉状物出现。生产中玉米大斑病常与生理性大斑病混淆,前者病斑梭形,患部病组织极易破碎,保湿后出现大量的分生孢子;后者病斑一般不呈梭形,患部病组织不易破碎,保湿不出现大斑菌的分生孢子。 病原 学名:无性态为玉米大斑凸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Leonard Suggs,属半知菌亚门凸脐蠕孢属。异名有: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erini,H.inconspicum Cook Ellis, Drechslera turcicum Ito, Bipolaris turcicum Shoemaker。有性态为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Luttrell)Leonard et Suggs),属子囊菌亚门座囊菌目真菌,异名有:Trichometasphaeria turcica Luttrell,Keissleriella turcica Von Arx。 病原形态:分生孢子梗多从气孔抽出,单生或2~6根丛生,一般不分枝,橄榄色,圆筒形,直立或上部膝状弯曲,2~8个隔膜。分生孢子2~8个隔膜,以4~7个隔膜为多数,大小为57.7~140.6μm×15.1~22.9μm,着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或弯曲处;分生孢子直,梭形,灰橄榄色,中间宽,两端渐细,顶端细胞钝圆或呈长椭圆形,基部细胞尖锥形;孢子的脐点明显且突出于基细胞之外,萌发时由两端产生芽管,越冬期间往往形成厚壁孢子。 图3-1 玉米大斑病菌 1.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梗 自然界中很少发现玉米大斑菌的有性态,但人工培养可以产生子囊壳。子囊壳黑色,椭圆形或近球形。子囊圆筒形或棍棒状,在子囊壳中平行排列。子囊内大多含2~4个子囊孢子,成熟的子囊孢子无色透明,纺锤形,一般较直,具有3个隔膜且隔膜处缢缩。 病原生物学: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28℃;pH为2.6~10.9,最适pH为8.7。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5~33℃,最适温度23~25℃;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42℃,较适宜的温度26~32℃。不同小种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萌发的温度不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都需要较高的湿度,但孢子形成后抗干燥能力很强,在玉米种子上可存活1年以上。 病菌为异宗配合真菌。自然条件下,子囊壳产生于枯死的病组织中,干燥或过湿都不利于子囊壳的形成。人工培养时,不同交配型的菌株在Sach培养基和用灭菌的大麦秆可以诱导产生子囊壳,子囊壳形成适温为26~33℃,成熟期1个月,成熟后接触水分2h,顶端破裂释放子囊孢子。 病原菌生理分

文档评论(0)

子不语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平安喜乐网络服务,专业制作各类课件,总结,范文等文档,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到有求必应,感谢

认证主体菏泽喜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山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71726MA7HJ4DL48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