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建筑结构抗震.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2.3 基本烈度与地震区划 设计地震分组:是新规范新提出的概念,用以代替旧规范设计近震、设计远震的概念。 6度近震 6度远震 7度近震 7度远震 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条件下, 处于大震级远离震中的高耸建筑 物的震害比中小级震级近震中距 的情况严重的多。 设计地震分三组,对于Ⅱ类 场地,第一、二、三组的设计特 征周期分别为:0.35s、0.40s、 0.45s. 第二十八页,共五十四页。 §1.3 地震灾害概说 1.3.1 中国地震背景 一、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人为灾害:火灾、污染(大气、水、海洋)、核泄漏、战争等。 自然灾害: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地震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 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产物,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其中:破坏性的大地震平均每年约18~20次。 第二十九页,共五十四页。 1.3.1 中国地震背景 地震又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 现代科技的发展,虽能对地震的发生进行预测,但准确地预报何时、何地将发生何种强度的地震一般是很困难的。这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性。 因此,破坏性地震常常是突然发生的。 目前,科学技术上还无法控制地震的发生。每次地震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 第三十页,共五十四页。 1.3.1 中国地震背景 二、全世界地震带 主要分布于以下两个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带 这两个地震带 释放的能量, 约占全球所有 地震释放能量 的98%。 环太平洋地震带 欧亚地震带 第三十一页,共五十四页。 1.3.1 中国地震背景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 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原因是:我国正好介于地球的两大地震带之间。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20世纪全球两次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均发生于我国。 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8.5级)死亡23.4万人。 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7.8级)死亡24.2万人,伤20余万。 第三十二页,共五十四页。 1.3.1 中国地震背景 我国的地震活动地区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 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第三十三页,共五十四页。 1.3.1 中国地震背景 目前的地震形势 地震的发生有间歇性。一段时间内发生较频繁,一段时间内较平静。 世界以及我国目前均处于地震活跃期,抗震任务不容忽视。 第三十四页,共五十四页。 1.3.2 地震的破坏作用 一、直接灾害 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 1、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错动、塌陷、喷水冒砂等。 2、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 3、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4、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可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第三十五页,共五十四页。 1.3.2 地震的破坏作用 二、次生灾害: 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出的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 主要的次生灾害有: 1、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2、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拥塞河道等引起。 3、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4、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而引起。 第三十六页,共五十四页。 1.3.2 地震的破坏作用 三、工程结构破坏现象 1、结构丧失整体性。 2、承重结构强度不足。 3、结构变形过大导致倒塌。 4、结构构件连接支撑失效。 5、地基失效。 6、非结构构件破坏。 第三十七页,共五十四页。 1.3.2 地震的破坏作用 四、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1、局部地形条件的影响:孤立突出的山梁、山包、条状山嘴、高差较大的台地、陡坡及故河道岸边等,均对建筑物的抗震不利。 2、局部地质构造的影响:主要指断层,断层为地质构造的薄弱环节,分发震断层和非发震断层。具有潜在地震活动的断层为发震断层,多数浅源地震与发震断层有关。因此,在选择建筑物的场地时,应尽量使房屋远离断层及其破碎带。 3、地下水位的影响:地下水位越浅震害

文档评论(0)

虾虾教育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有问题请私信!谢谢啦 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与整理,收费仅为整理费用,如有侵权,请私信,立马删除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2026075000021
认证主体重庆皮皮猪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重庆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13MA61PRPQ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