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文化名城名人故里徽菜之乡.docx

绩溪·文化名城名人故里徽菜之乡.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绩溪·文化名城名人故里徽菜之乡 自然环境在村落的选址、成形和功能完善的整个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作用,或有利的,或不利的,这是人们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因为任何村落都不可能离开自然环境而独立存在。自然风貌直接影响着村落的自然形态。绩溪古村落的点状、带状、块状等自然形态无不是自然环境作用下的产物。 第一节 随形就势的自然选择 星罗棋布于绩溪版图上的一座座古村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与山水亲切交织,展示出人的聚落环境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绩溪人尊重自然而又努力使自然与人的文化和心里需求相协调的结果。高山深壑,川谷崎岖,这对村落选址而言具有相当的牵制力,它迫使绩溪人“遇山川平衍处,人民即聚族居之”,(《徽商便览·缘起》)对居住环境的选择余地远不及平原地区灵活广大。也正因如此,才造就了绩溪的古村落丰富的自然形态,显现出独有的魅力。 绩溪位于皖南山区,雄居古徽州的北大门,素有“宣歙之脊”之称,是黄山与天目山的接合带,长江与钱塘江的分水岭。徽州府知事成履恒在给嘉庆《绩溪县志》的《序》中说:绩溪,“度其地势,广轮百里,非若雄州剧邑为大都会。然势居宣歙之脊,为入徽之冲。”武陵人蒋信说:绩溪“大山长谷薄霄汉、蟠百里,环抱襟带乎外,而风气之蓄乎中者,有博大悠远之势。”巴郡人刘彭年也说:“彼绩溪者,山川之秀,市里之弘,又何以异于天下之山川市里也哉。”(《遵义胡氏宗谱》卷13《文艺二》)剔除褒美之词意不论,上述史料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绩溪多山。是的,绩溪“开门见山”。境内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就有28座之多,其中清凉峰海拔1787米,在华东仅次于黄山的天都峰,为第二高峰。绩溪的中、低山面积多达90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1%。绩溪的地形落差很大,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1662米之巨(以海拔计)。其地形总的看来是东、西两向高,南、北两向低。千米以上的山峰也主要分布在东部大鄣山山脉,西部大会山山脉和中部的徽山山脉。绩溪水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河流共有136条,总长831公里,其中主要河流有3条,即扬之水、登源河和大源河。由于地势较高,所以境内所有河流均发源于本土而流向境外。绩溪分两大水系:丛山关以北及镇头以北的大小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其中发源于徽山北麓的徽水流经旌德、泾县汇于青弋江而后注入长江;徽山以南的徽溪、扬之水、登源河以及发源于黄山支脉黄柏凹的大源河及其它支流,均流经练江汇入新安江而后注入钱塘江。这条水系对于绩溪人来说,比起长江水系更具有实际意义,它是过去绩溪人走出家门,勾通外埠的创业之路。 绩溪史称“弹丸之邑”。“其地东西一百二十里,南北五十五里。”清代嘉庆年间主持编修《绩溪县志》的清恺说:“绩溪环境皆山,有大会诸峰为之屏镇,扬之水诸川以分其脉络。近而坊市有经,远而都鄙有象,境内之象瞭然矣。”绩溪的地貌特征可以概括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境内盆地仅有80多平方公里,绩溪人只能与山与水结缘。面对这样的自然环境,绩溪人不是消极抗争,而是在尊重自然法则的前提下,以积极的态度,充分相信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努力探寻创造着既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又能满足居住需求的空间环境,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绩溪人知道,居住环境的好坏,对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资料的获取以及智力开发诸多方面均有重大影响。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不仅可以丰衣足食、人丁兴旺,而且还可以人才辈出。人的居住环境只能去适应自然,在此基础上,再以人的智慧和力量扬长避短,对自然加以恰当的改造,从而达到居住环境的人格化和理想化。绩溪古村落的自然形态具有明显的受制于自然环境的特征。 与古徽州他邑村落一样,绩溪的古村落,一方面从自然形态上充分尊重自然、服从自然;另一方面又将人的文化观念、宗族观念融入自然形态中,以人的精神力量去作用于古村落,使其能够满足于人的文化心里需求。这就使得古村落不仅仅只是自然形态的外在表象,而且赋予了文化与精神的某些特征,是人的观念形态的物化展示,这一点比起古村落的自然形态更具文化意义。 第二节 风水理念的人性追求 与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样,村落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村落不能离开人而存在,这就形成了以人为主体的双向关系,即自然==人==村落,人始终是自然环境、村落环境的主体,掌控着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日臻完善,使之和谐。上个世纪,美国提出了所谓“风景建筑学理论”,其主旨强调的是“人尊重自然并努力与之和谐”,说是“风景建筑学勾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中国古代先民们早就注意到了“人不能离开自然”这一法则,在《诗经·大雅》中就有关于选择聚居环境的记载。随着实践的加深和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先民以其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将人介乎自然之间的活动——尤其是建筑环境的选择称之为“风水术”。风水术的出现说明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的认识在原始浑浊的基础上产生了质的变化,是我国先民

文档评论(0)

南江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