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 文学思潮
一、 “新时期文学”
1976 年“文革”宣告结束,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也随之发生了重要
变化。在经历了 70 年代末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之后,文学开始进入了另一个转型时期。
“新时期”这一在社会政治层面提出的概念,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领域,很多人用“新时期
文学”来概括文革后的文学。这一时期,在文学的外部环境上,文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逐渐
有所疏离,文学与文化市场、读者选择之间的关系开始突出出来。作家群体经历了再一次重
组和分化。西方文化思想得到持久的大规模介绍。“新时期文学”的总体风格和作家姿态主
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历史的清算和对历史记忆的书写,成为无可回避的主题;2 、文学
界普遍表现了一种探索、求新的强烈意识。3、文学发展的“潮流化”倾向。
二、 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
70 年代末期,一批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
剧性遭遇的作品,被一些人称为“伤痕文学”。如何看待这批作品的意识形态含义曾在 1978
年—1979 年发生过争论,不久“伤痕文学”概念的贬斥含义便逐渐消退,成为一个时期文
学思潮的概括。较早出现的作品包括 1977 年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随后
出现的影响较大的小说还有:《神圣的使命》(王亚平)、《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
文夫)、《记忆》(张弦)、《姻缘》(孔捷生)、《铺花的歧路》(冯骥才)、《大墙下的红玉兰》
(丛维熙)、《罗浮山血泪祭》(中杰英)以及迟至1986 年才出版的《血色黄昏》(老鬼)等。
“伤痕文学”的概念产生不久,又有了“反思文学”的提法。在特征上两者的界线并
不是十分清晰。一般认为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反思文
学在主题和结构上,与伤痕文学相比都有所不同,常常以中心人物的生活道路来连接“新中
国”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40-50 年代的转折,50 年代的反右和大跃进,60-70 年代
的文革等),通过对人物的命运的表现,来反思历史提出的问题。在对历史的认识上,相比
于伤痕文学也有所变化,即文革并不是突发事件,其思想动机、行动方式、心理基础,与当
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甚至与民族文化和心理上的“封建主义”的积习相关。一般作为“反
思文学”代表作的有:《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
鹃)、《蝴蝶》(王蒙)、《布礼》(王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
一弓)、《洗礼》(韦君宜)、《美食家》(陆文夫)、《芙蓉镇》(古华)、《人啊,人》(戴厚英)
等。
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文学潮流,“伤痕”或“反思”文学在1979 年到 1981 年间,达到高
潮,此后势头减弱。但对于历史记忆的书写,被不同的作家以不同方式继续挖掘。
三、 知青文学
在 80 年代,“知青文学”(或“知青小说”)是用来描述一种叙事体裁的文学现象
的概念。但批评界对它的内涵的理解并不一致,较普遍的说法是:1、作者曾是“文革”中
“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2 、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有关于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
也包括知青在后来的生活,比如他们返城以后的情况。“知青文学”在文革期间就已经存在,
到 80 年代才形成一种文学潮流。在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写作知青题材的作家主要有孔捷
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李锐、肖复兴、史铁生、韩少功、竹林等。由
于文革后知青的历史位置和现实处境的含糊不清,因此,“知青文学”对知青的历史经历的
挖掘,在不同时间都呈现不同的方式和价值取向。早期的“知青文学”着重写知青在文革中
青春、信念被埋葬,心灵被扭曲的悲剧性经历,如卢新华的《伤痕》、陈建功的《萱草的眼
泪》、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竹林《生活的路》、孔捷生《小河的那边》、老鬼《血色
黄昏》等。1981 年出现的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和孔捷生的《南方的岸》,表现返城后
知青的生活遭遇,对知青历史的叙述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此后,知青小说在对知青历史
和现实生活的评价上开始出现了“分裂”。有的作品继续批判文革时期“上山下乡”运动的
荒诞性。有的则不断地将知青投身运动的精神抽象化,试图从中间剥离出值得珍惜的因素,
如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而张承志、史铁生在《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