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赖氨酸膜分离生产工艺
传统工艺
传统的赖氨酸生产工艺,一般是发酵液先酸化后,进入树脂柱中进行离交提取,用氨水进行解析后的赖氨酸(解析液)进行薄膜蒸发浓缩,经结晶分离后精制成品(见下图)。
?
Fig.2.2赖氨酸传统工艺流程图
赖氨酸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
1)发酵液处理问题
赖氨酸发酵液不进行过滤直接上柱提取(混液吸附),由之而产生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即树脂吸附后进行洗涤,含大量的菌体、蛋白、胶体的废水将被洗涤下来形成难以治理的废水。事实上该废水是具有丰富营养资源的物质可做饲料使用的有价值的东西,但废水浓度很稀要将该废水浓缩成饲料要耗费大量的能源,经济上极不划算,这就是赖氨酸生产时废水难以治理的原因所在。由于混液吸附,树脂要频繁洗涤反冲,造成树脂破碎,树脂用量大更换频繁。更为重要的是杂质的吸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树脂的提取收率、解吸下的杂质及色素会带入下游工艺中影响产品的色泽、结晶质量。
2)蒸发浓缩的问题
传统料液浓缩技术基本沿用减压蒸发浓缩的方法,能耗成本很高。平均一吨蒸汽的效率只有1.0-1.2之间,蒸发水的成本将近100元。有工厂采用多效蒸发技术,能将蒸汽的利用效率提高很多,但多效蒸发器的投资同样相当高昂,且维护工作相对困难。蒸发由于是采用加热的方式同样带来一个问题是在加热蒸发过程中产品破坏使得产品的色泽加深影响质量。然而这一问题一直被赖氨酸生产企业所忽视。
3)含硫酸铵的上柱废液处理问题
由于赖氨酸利用其两性氨基酸的特性进行吸附与解析,因此要在上柱之前进行硫酸调酸处理,然后解析时通过加入一定流量的氨水改变PH解析赖氨酸。不可避免的将会产生含硫酸铵的废水。
三达赖氨酸膜分离生产工艺
发酵液放罐后直接经Ultra-flo超滤系统过滤,能使真正收率达到99%以上,滤渣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及菌丝等营养物质,烘干后作饲料,可进行包装销售。
整个工艺过程除了最终产品赖氨酸和副产品饲料、硫酸铵外,无多余废水排放。
特点:
1)酵液超滤过滤无须任何预处理,节约成本。菌渣可直接做饲料,完全消除废液污染。滤液不含蛋白质量高,保证连续离交进料要求。过滤收率可达98-99%。
2)由于减少了蛋白对树脂的污染,可增加树脂的吸附容量10%以上,并有效延长树脂寿命。
3)减少悬浮物在连续离交树脂罐内的沉积,减少反冲次数,减少树脂破碎。
4)纳滤低成本的预浓缩,降低能耗。部分无机盐透过纳滤膜,减少产品灰份。纳滤透析水回用顶洗,闭路循环提高收率减低成本。(根据实践表明纳滤浓缩平均成本为20元/吨水)
5)纳滤废水处理系统能将硫酸铵废水处理成回用水,并且回收硫酸铵做肥料。膜系统适应性强,能随时跟上今后用户对处理后的污水排放水质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6)本工艺膜系统运行平稳,维修容易。膜系统可分性强,可根据料液流量大小随时切换膜的运行数量,其余可进行清洗、保护或更换等操作,故膜系统无传统工艺的每年大修要求,在40℃~45℃左右用低压力大流量对膜进行清洗,只需清洗一小时左右即能使膜通量恢复,而不用拆卸设备,可实现全自动运行与清洗。
7)本工艺的占地面积大大缩小。由于膜设备都是由膜元件叠加起来的,使膜设备占地极小。膜系统为全封闭系统,无物料和气体的泄漏,噪音小,并容易实现全自动化运行。
发酵液放罐后直接经Ultra-flo超滤系统过滤,去除蛋白质、菌丝、悬浮物、胶体、细菌及其他大分子有机物于滤渣中,通过加水进行透滤,使真正收率达到99%以上,滤渣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及菌丝等营养物质,烘干后作饲料,可进行包装销售。滤液经 SEPTOR 连续式离子柱进行离交吸附,此工序后赖氨酸洗脱液进入纳滤膜系统预浓缩,赖氨酸浓缩液进行活性炭脱色、薄膜蒸发再浓缩、结晶、分离后精制成品,分离出的结晶母液再回收进行离交浓缩循环操作。纳滤膜的透析液为氨水,可回收利用。 SEPTOR 上柱废液经纳滤膜系统进行浓缩后,浓缩液为硫酸铵,纳滤系统出水可用于Ultra-flo超滤过程的顶洗水再利用(套用)。整个工艺过程除了最终产品赖氨酸和副产品饲料、硫酸铵外,无多余废水排放。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