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演变.docx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演变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北京燕清联合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很多人都听过“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为蔡桓公治病,却不得蔡桓公的信任,而最终扁鹊逃走,蔡桓公不治而亡。故事中展现的不只是扁鹊高超的医术,还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预防为主的思维与实践是医学发展的方向,这已成为当今国内外的共识。美国从事自然和预防医学工作的安德鲁·韦尔博士在其著作《不治而愈》中,明确指出:“医生的基本职责首先应该是教会人们如何不得病……传授预防知识应该是最重要的,治疗已发生的疾病是次要的。”类似的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医者就已经提出,即“治未病”。 说到“治未病”的思想渊源,必然离不开《周易》,它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起源有着极为深刻的哲学指导意义。《周易》以运动规律的客观存在为基础,提出居安思危的理论,告诫人们要防患于未然。这种思想渗透于中医学中,奠定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基础。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被历代尊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该书分《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书中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成为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这样的表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治未病养生的思想内核——“未病先防”,成为当今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在《素问·刺热篇》中指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从这段表述中,可以体会到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在《灵枢·逆顺》篇中还提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这里补充强调了未病先防的另一方面含义,疾病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以此为理论基础和实践框架,历代医者通过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使“治未病”思想得到广泛的运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完善“治未病”思想。 这里还要再次提及开篇所提到的扁鹊,这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医者。他“治未病”的思想鲜明地体现在蔡桓公的病案中。史家巨擘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其作传,为此感叹道:“使圣人予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足见扁鹊精湛的医术和“治未病”思想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张仲景像 时间来到了东汉,史称“医圣”的著名医者张仲景,对“治未病”进行了独到的研究。以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为标志,“治未病”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说,其中关于养生保健,均有涉猎;治则方药,一应齐全。其“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无病重防。在健康状态下,重在摄生以防病;同时提倡饮食有节,保持精神愉悦,起居有常,在此基础上通过导引、吐纳等方式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即在疾病发生以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转变。此为张仲景“治未病”的中心环节,特别强调早期治疗,将治未病的脏腑作为既病防变的重要措施,注意慎治防变。 此后,东汉华佗创立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都对治未病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化。 孙思邈像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者,在治未病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要求医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中,明确论证了“治未病”与养性的直接关系,“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他主要从养生保健和欲病早治的角度着眼,创造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到了明清时代,“治未病”理论日臻成熟,这个时期的医者们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治未病”理论,大大丰富了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明代著名医者张景岳提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谨于微”就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明末清初的喻嘉言也是治未病思想的大力倡导者,并专门撰写了《医门法律》,其中的一些方剂,就是基于“治未病”的思想提出的。 清代叶天士对于治未病研究颇深,作为温病学派创始人,在《温热论》中提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提法进一步阐明了“治未病”的另一层涵义,即在疾病过程中要主动采取措施,防变于先,控制病势发展的思想。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与完善,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其中的关键在于以养生为要,贯穿于日常饮食、起居、情志、欲望等方面,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 (2)“见微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