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3 年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合集 15 篇
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1
一、学情分析
经过去年的地理教学,六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
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
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
基本概念。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__主要学习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
行政区划划分的标准。
__的教学重点是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其分布特点、
行政区划划分标准及行政区划构成。
__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
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__的.内容较多,包括中国的地势特点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
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习中国的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
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
__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
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__主要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
资源、森林资源、海
洋资源等,学习它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习__理解人口问题对
自然资源对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__的教学重点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的分布。
__的教学难点是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碳、石油、铁矿和有色金
属的分布。
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
__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国四大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点。
__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线,尤其是秦
岭-淮河线在中国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四大地理区域各 自
的自然地理特色。
教学难点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线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
原因。
三、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
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解
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
知欲望。
3、加强课后的辅导,注重学以致用。开展各种地理小知识竞赛
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
能力。
4、搞好单元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确保所授知识的
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品质。
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2
一、单元知识结构
__主要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第一我国各地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
理方面差异尤其是较为详细地江苏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第
二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做为本册教材的开篇第一章__内容刚
好处于八年级上下册的交点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上册知识列举我国各地自然
和人文方面的差别
2.试运用地图简单我国东西部、南北地理差异形成的原因
3.指导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重要地理分界线,会列表比价该
线南北两侧的诸多差异,理解其形成的原因
4.了解划分区域的一句,知道依据不同,划分的区域也不同,掌
握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并能合作探究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读图,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学习比较中国地理差异并探究其成因,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的思
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中国地理差异并探究其成因,进一步培养学生
利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
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通过课本的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各地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差异,并
探究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记住秦淮一线,比较秦淮一线南北差异,
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及划分依据
四、教学难点
探究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依据
五、教学课时
2 课时
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