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上元1470与茧卜因的儿童题材诗歌.docx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元1470与茧卜因的儿童题材诗歌 在明亮的古典诗园中,有一首很少被人们视为孩子们的兴趣的诗,以其独特的芳香和独特的色彩表达。这类诗歌一般着眼于儿童的动作、情态、语言和心理,并通过对他们贪玩、调皮、滑稽等孩童特点的描绘,表现其天真活泼、单纯幼稚、坦率真诚的天性和既可爱又可笑的风趣,堪称奇葩。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就以其如椽之笔,传神地描绘出了儿童生活中的烂漫情趣。 游玩戏乐是儿童的天性,他们正是在游玩戏乐中长身体长智慧的。在杨万里的笔下,儿童的顽皮戏玩是分外生动有趣的。大自然的美妙风光常让儿童们沉迷:“携家满路踏春华,儿女欣欣不忆家”(《万安道中旧事》),“山童莫扫中庭水,要写钱钱雨点纹”(《初夏即事》),“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鸦》诗写得更是幽默风趣:“稚子相看只笑渠,老夫亦复小卢胡。一鸦飞立钩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诗以第一人称来写,说孩子们看看我,再看看在栅栏上立着的乌鸦,对着乌鸦笑个不停。诗人看了也禁不住笑了起来。孩子和老人笑的是什么呢?原来仔细看那乌鸦,也长着几根胡须。“稚子相看只笑渠”,这是因为孩子们“相看”之后,发现了乌鸦与“老夫”之须有相似之处,而又不敢直指长辈而笑,就只好对着乌鸦笑,写出了儿童顽皮而拘谨的情态。“老夫”仔细看来,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他没有噘嘴生气,反而随着笑起来,也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老头。品读此诗,读者也会哑然失笑的。再看杨万里的《与伯勤子文幼楚同登南溪奇观戏道旁群儿》:“蒙松睡眼熨难开,曳杖缘溪啄紫苔。偶见群儿聊与戏,布衫青底捉将来”。这里是写老诗人逗小孩子玩耍的。睡眼惺忪的老诗人拄杖缘溪而行,走一步则杖一点地,好像鸟啄食一般。忽然间看见一群小儿在路旁嬉戏,喜得“老夫聊发少年狂”,也参与其间捉迷藏,将那穿青布衫的捉了过来。儿童的天真稚趣,勾起老诗人对孩童时代的回忆,一时间也陶醉起来,似乎返回到了孩童时期,与儿童们一起追逐打闹游戏,无忧无虑,最是洒脱。《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茧丝书古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福祸谓之茧卜因戏作长句》中也表现了诗人被儿女童趣所感染的场景:“儿女炊玉作茧丝,中藏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先生平生笑儿痴,逢场亦复作儿戏。”唐宋时期的上元习俗有磨米为粉制成茧丝(可能是一种类似元宵、饺子的粉团类食品)馅中置纸签或削木书写官品或祈求的其它事项,人自探取,以为占卜。在这首诗里,娇儿爱女蒸煮米茧,默默祈祷,小儿希求作官,小女只求女工,一旁观看的诗人不禁笑起小儿女的痴醉与可人,也跟着逢场作戏起来,但诗人的祝愿是有别于孩童的,他不企求涉足官场,只想在饭饱酒足之后赋诗作文,自得其乐。可以看出,孩子们天真烂漫,连大人也被熏陶得不能自禁了,虽然心中知晓茧卜不过是游戏而已,但玩起来也是心花怒放喜笑颜开欣欣然的。 反映放牧生活也是杨万里儿童情趣诗的一个重要内容。牧童们与牛为伴,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吹笛唱歌,游戏睡觉,其乐无穷。杨万里的《桑茶坑道中》(其七)云:“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风和日丽的山村经过春雨的洗礼,草肥水美正好放牧,但见牧牛的儿童正在柳荫下酣睡,而牛却边吃草边移动。这就把牧牛童子和牛的神态写活了,极富生活气息。《过谢家湾》诗则云:“行尽牛蹊兔径中,忽逢平野四边空。意随白鹭一双去,眼过青山千万里。近些已看看远岭,连峰不爱爱孤峰。一丘一壑知何意,疏尽官人看牧童。”这末两句无疑是说,峰丘沟壑这好山好水的幽美境界真是不可思议:总是把做官的疏远绝了而只容许牧童在里面享受佳景。这是“官人”因羡慕“野人”的生活而自嘲,故意以反语来埋怨山水。春水清澈,春草碧绿,牧童们把牛放开,任其自由寻食觅草,安乐坊的牧童最是潇洒悠闲:“前儿牵牛渡溪水,后儿骑牛回问事。一儿吹笛笠簪花,一牛载儿行引子。春溪懒水清无滓,春洲细草碧无瑕。五牛远去莫管他,隔溪便是群儿家。忽然头上数点雨,三笠四蓑赶将去。”这首《安乐坊牧童》诗刻画了四个神态各异的牧童:一个牵牛过河,一个骑牛回问,一个信口吹笛,一个骑在牛上身后还有个小牛犊紧随。风云多变,忽而空中飘来几点雨星,牧童们便披蓑戴笠赶寻远去的牛儿去了,因为这是他们的职责。这里非但雨趣迷人,而且情趣无限。 喜庆丰收之际,迎神赛会的民间活动非常热闹,其中也少不了儿童的参与,《上元前一日游中所见》云:“儿牵黄犊父担犁,社鼓迎神簇纸旗。不是丰年那得此?今春大胜去春时。”儿子牵着小牛犊,父亲肩扛着犁头,干什么呢?原来是在表演节目,否则的话,小牛犊怎能拉得动犁?从诗中所描绘的万头攒动、幡盖如林的场面中,不难想见迎神赛会活动老少同乐的盛况。民间立春时的“打春”习俗很有传奇色彩,尤其是小孩子学大人“打春”更是情趣良多,杨万里的《观小儿戏打春牛》诗云:“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丝蓑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