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中国外交话语的语言建构模式研究-以3月31日华春莹答记者问为例.docx

顺应论视角下中国外交话语的语言建构模式研究-以3月31日华春莹答记者问为例.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顺应论视角下中国外交话语的语言建构模式研究 以3月31日华春莹答记者问为例 ? ? 王美琪 中国外交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及人文学科中日益显著的话语转向,促使外交话语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逐渐成形。(李战子,2020)目前,中国外交话语研究多集中在国际关系和语言学视角。国际关系学从宏观出发,关注外交话语建构的身份、规则、中国特色外交话语体系等;语言学研究视角相对微观,注重文体特点、语用策略及功能,对外交话语模式的研究较少。“外交话语模式是指外交主体在外交实践中为达到特定的外交功能和外交意图而使用的规律性的语言策略及其隐含的意识形态和话语逻辑。”(徐中意,2020:20)本文基于顺应论,以华春莹当答记者问为例,对中国外交话语模式进行了构建。 一、文献回顾 (一)国际关系视角 20世纪80年代末,在建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下,语言开始进入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关系而言,语言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建构话语和社会语言结构,影响行为体的行为。(孙吉胜,2009)随着话语逐步引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前人关于外交话语建构的权力和形象等研究已经不再能满足外交官的需要,如何构建话语、利用话语发挥国际影响力成为焦点,掌握外交话语内在建构机制迫在眉睫。(杨光斌,2008) 国际关系学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外交话语体系的构建。这些研究将经济、军事、文化、政治、制度融入话语体系建设,在理论层面指明了话语构建的大方向。宏观视角的选取不可避免地带来实际话语构建模型的缺失,“目前的战略性外交话语更多的是一种政策宣示,缺乏理论论证与可操作的路线图,并不具备成为战略的基本要素。”(叶淑兰,2012:68)。研究中涉及的文化竞争、话语平台掌控、辩证话语考量、中国故事讲述等框定的都是抽象宏大的画面,对具体话语构建指导作用有限。“总的来说,由于论文篇幅容量的限制,再加上缺乏细读文本的语言学分析方法的支撑,大多数国际关系学论文是在印象式或基于只言片语、或基于印象加推论做分析。”(李战子,2020:150) (二)语言学视角 2013 年以来,中国外交变得更加主动自信,由问题导向转向话语权导向,由被动回应转向话语引导。(龙小农,2016)语言学对外交话语的研究基于文本细读,关注外交话语本体特征、语用策略、建构模式。 在本体研究上,郭鸿(1990)最早对外交话语进行了分类和特征描述,后续学者也从翻译等相应视角进行解读。早期,学者们由于缺少成熟的理论框架支撑,研究不够全面,解释力不够深入。随着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评价理论等被应用到中国外交话语的态度系统、语篇构建、Key衍变分析中。话语分析理论既能为宏观外交问题提供微观层面的证据支撑,也能为微观现象提供可用于分析的策略和手段,弥补了国际关系研究缺少文本细读而浮于表面的弊端,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纵深有度的分析框架。 外交话语语用策略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集中在模糊语、委婉语、隐喻、幽默、言语行为五个方面。在理论选择上,合作礼貌原则、功能语法、顺应论、批评话语分析等都有丰富的应用。这些研究基于经典语用理论,基本覆盖了全部语用策略,对策略的内涵、分类、功能、跨文化差异进行了科学的归纳。 遗憾的是,学界对外交话语模式研究较少,目前只有多维分析框架、关系框架和批评认知框架。它们都将历史文化语境和具体事件同外交话语语言表证建立联系,兼顾了宏观与微观;对外交领域下的经典话语分析理论进行了梳理和优化,为外交官话语建构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不过,这两个框架都是静态的,不能对外交话语实时构建过程进行动态阐释,忽视了交际主体思维流动性的影响。外交形势总是瞬息万变,外交官永远需要高度警觉,随机应变。顺应论认为语言是人类为实现交际目的、适应交际情景不断进行动态选择的结果。因此,基于顺应论的外交话语建构模式对动态性的阐述是颇有说服力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话语建构研究的难题。 二、理论框架 (一)顺应论 1987 年,Verschueren 发表“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顺应论被正式提出。1999 年,Verschueren 在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对顺应论进行修改和完善,该理论逐步走向成熟。(何自然,2004)Verschueren(1999)提出语言具有三个紧密交织的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在三种特征共同作用下,语言顺应体现在四个方面: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意识突显性。 语境顺应是指语言选择必须与交际环境相适应。交际环境由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构成。交际语境涉及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而语言语境则包括语篇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廖定中,2005)语言结构顺应意味着语言要在语码、语体、话语构建成分等做出综合性的

文档评论(0)

科技之佳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科技赋能未来,创新改变生活!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1073104000017
认证主体重庆有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重庆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2176858X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