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之常见症状及辨证施护---呕吐.ppt

中医护理之常见症状及辨证施护---呕吐.ppt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辨证施护 (三)证治分类 6.胃阴不足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呕量不多,或仅吐唾涎沫,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 治法:滋养胃阴,和胃降逆。 方药:麦门冬汤加减。 四、辨证施护 (四)主要护理问题 1.恶心、呕吐 与外邪、气滞、食积、脾虚有关。 2.饮食调养的需要 与呕吐伤阴、生化乏源有关。 3.潜在窒息 与呕吐物误吸有关。 4.潜在厥脱 与呕吐势急、量多,耗伤津液有关。 四、辨证施护 (五)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观察呕吐物的量、色、质、气味、次数,呕吐发生的诱因、时间、发作规律及与饮食的关系。 观察皮肤弹性、光泽及口干情况,尿量以及有无失水和亡阴、亡阳征象。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神志、面色、寒热、血压、脉象等,并做好记录。 观察变证。 四、辨证施护 (五)护理措施 2.生活起居护理 保持病室环境舒适整洁,通风良好,及时清理呕吐物及被呕吐物污染的衣被。 患者应卧床休息,尽量少搬动或打扰患者,避免因体位改变而诱发呕吐。呕吐时宜取坐位、半卧或侧卧位,意识不清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并轻拍其背部。吐毕给予温开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辨证起居。 四、辨证施护 (五)护理措施 3.饮食护理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为原则。呕吐期宜食清淡、细软、温热的素食,如稀粥、面糊,缓解期可增加少油的荤菜,切忌过饱。忌食刺激性的食物,如葱、蒜、酒等,以及肥甘、油腻、海腥之品。 呕吐势暴者暂予禁食,症状好转后,首先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渐恢复为软饭、普食。 进食前可用生姜擦舌或姜汁滴舌,以降逆止呕。 辨证施食。 四、辨证施护 (五)护理措施 4.情志护理 若患者情绪急躁、恼怒会增重病情,故应加强情志护理,安慰疏导患者,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以保持情志调和。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肝气犯胃者,肝阳偏旺,性格多急躁易怒,而使病情加重,故应了解其郁闷恼怒的原因,同时营造轻松和谐气氛,令患者听轻缓音乐、读书报以调畅情志。 四、辨证施护 (五)护理措施 5.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要浓煎,少量频服为宜,应避免油质多或有腥臭气味的药物,如桃仁、瓜蒌仁等,可选用刺激性气味小的药物。 呕吐频繁者,服药前后可在舌面上滴2~3滴姜汁,亦可在药液中加姜汁3~5滴;或可服玉枢丹0.3g,以降逆止呕。 呕吐量多可导致津伤,应注意及时补充液体,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补液。 辨证施药。 四、辨证施护 (五)护理措施 6.对症处理 呕吐 穴位敷贴 穴位按摩 耳穴埋籽 艾灸 穴位注射 腹部按摩 五、健康教育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2.呕吐期间应适当休息,尽快恢复体力,慎起居,适寒温。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避免暴饮暴食,饥饱无度,生冷不忌,恣食厚味。遵医嘱用药。 3.学会简便止呕方法,如指压内关、合谷、中脘等穴,生姜片擦舌,咀嚼酱生姜等,以降逆止呕。 4.病愈后仍需注意饮食调摄,可常食健脾祛湿之品,如山药、芡实、扁豆、薏苡仁等。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 * * * * * * 中医临床护理学 脾胃病证 第二节 呕吐 重点难点 一、重点 呕吐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护治原则和护理措施 二、难点 呕吐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证治分类和对症处理 目 录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辨证施护 五、健康教育 一、概述 (一)概念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为多种急慢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二)讨论范围 凡急性胃炎,神经性呕吐,心源性呕吐,食源性呕吐,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及梗阻,肠梗阻,肝炎,胰腺炎,胆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及部分传染病等,当以呕吐为主症时,均属本病证的讨论范围,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 (二)病机总结 1.病位: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2.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3.病理因素:实者外邪、食滞、痰饮、肝气,虚者气虚、阳虚、阴虚。 4.病理性质:无外乎虚实两大类。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症状:以呕吐食物、痰涎、水液诸物,或干呕无物为主症,一日数次,持续或反复发作。常伴有脘腹不适、恶心、纳呆、泛酸、嘈杂等症。 2.体征:患者上腹部可有压痛或振水音,肠鸣音增强或减弱。 3.发病特点: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恶心欲吐之感,多由饮食、气味、情志、冷热等因素而诱发,或由服用化学药物、误食毒物所致。 4.相关检查:纤维胃镜,

文档评论(0)

朝兵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原版文件原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