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致水鸟》的语言学、修辞学和诗学
如何欣赏英语诗歌是学生、学生和年轻教师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当下尽管出现不少的“诗歌欣赏”专著, 但它们并未细说怎样从诗歌的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真正地解读诗歌。目前, 我们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美国文学”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美国文学欣赏》 (吴定柏, 2002) , 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诗歌, 足见教材对诗歌的重视。因此, 它为老师“讲诗”和学生“赏诗”提供了大好机会。同时, 向学生传授英诗欣赏的一些方法成为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美国文学欣赏》称, 布莱恩特是美国最早的自然主义诗人之一, 被誉为“美国的华兹华斯”。《致水鸟》是诗人关注自然的名篇。诗作以鸟喻人, 表现处于自我怀疑和绝望中的“我”希望像鸟一样, 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的归宿之愿望。为了表现该思想主题, 诗人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如使用特殊语汇和句式、对称的音节和诗行排列形式、类比和暗语等, 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契合。正因为如此, 该诗被英国著名诗人马修·阿诺德称为“所有语言中最完美的短诗”。国内学者对此诗鲜有评述。本文尝试从语言学、修辞学和诗学三个视角勾描诗中“最完美”的意蕴。
1 《致水鸟》的“我”
首先必须说明, 语言学、修辞学和诗学在概念定义上有若干“叠合”成分。例如, 语言学中的“语音学 (Phonetics) ”和“音位学 (Phonology) ”中涉及的“元音”、“辅音”、“音节”、“重音”等知识在诗学中也有出现;修辞学中的“词的内涵意义 (connotation) ”和“选词 (choice of diction) ”等概念与语言学中的“词汇学 (Lexicon) ”有某些共性之处。为了方便讨论, 本文只聚焦语言学中的词法和句法、修辞学中的“比喻 (fi gures of speech) ”、诗学中诗歌的形式 (音节、韵律、诗行排列等) 。
《致水鸟》首先在用词和句式上给读者“陌生化”的感觉。诗的前三节分别用一个疑问副词、一个表示结果的副词和一个动词起势, 凸显各自的涵义, 交代诗中“我”的所见、所思、所为。这三个行为正好体现诗作的思想主题。
诗人用疑问句作为诗篇的起势, 向水鸟发问:“日落时分, 孤独的你正在飞向何方?”这个问句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思想, 让读者立刻化作诗中的“我”, 并随着“我”的目光眺望鸟儿飞行的轨迹, 关注他的行进方向。句式的变化让读者瞬间入诗, 紧跟诗篇延伸的方向, 达到读者、“我”、鸟儿三者心灵的交流。诗篇的第二诗节用副词开始, 强调水鸟成功摆脱现实的险境, 逃过猎人的捕杀。猎人的“徒劳”反衬水鸟处境之安全。而“我”虽然身体无虞, 但是内心充满忧虑, 心陷困境, 比之身体危险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个“徒劳 (vainly) ”把水鸟和“我”迥然不同的处境表露无遗。
在问句和副词之后, 诗人又用一个动词“追寻 (seek) ”引出第三诗节。表达“我”对水鸟的家园之关注, 并再用问句作为该诗节的结尾。“我”详细询问水鸟:你的家在“湖滨”、“河边”、“海边”?几个并列词组充分表征“我”对水鸟家园的细致思考, 也即是对他自己之归宿的深思。这个句式上起强调功能的动词说明水鸟归家途中的努力与艰辛, 也反映“我”此时同样付出努力。在形式上, 第三诗节的疑问句是对第一诗节疑问句的呼应;在内容上, 后者在伸展前者的意义。它进一步引导读者的思维, 使读者在继续感受“我”的内心过程中注意水鸟的前进路线, 并在感受中细读向前延进的诗篇。诗行在继续书写, 水鸟在继续飞翔, “我”的思绪在深化, 读者的视线在拉长:四者交融, 形成一个物我统一的诗意世界。这就是诗篇中疑问句、强调句、特殊词汇联合创造的语言魅力。
2 巨大的国际品种物本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 而修辞 (学) 是“使用语言的艺术”, 二者有天然的联系。正如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说, “诗歌简直就是用比喻/隐喻写成 (Poetry is simply made of metaphor) ”。比喻是修辞学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比喻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用于另一事物”。比喻里面的明喻、隐喻 (暗喻) 、借代、类比等都是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但比较的覆盖面、方式、手段等形态各异。类比即是“把拥有诸多共同品质和相似点的两个不同事物进行比较”。它不仅是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而且被广泛运用于其它各类文体的写作中。《致水鸟》就是使用类比的完美例子。
综观全诗, 整首诗就是一个巨大而完整的类比。水鸟和“我”两个自成体系的事物之间存在若干个“共同的品质”和“相似点” (见图二) 。
原诗中没有两个问号, 但它们暗示其中。首先, “我”想象水鸟在如此险恶的长途跋涉中不会迷失方向, 成功地飞抵自己的家园 (nest) 。而“我”虽苦苦觅寻, 上下求索, 但仍不见自己的心灵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