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对初中数学课堂语言的浅析和探究 论文.docx

“双减”背景下对初中数学课堂语言的浅析和探究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双减”背景下对初中数学课堂语言的浅析和探究 摘要:“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节高效的数学课不仅要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完整的教学环节等,数学教学语言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精炼、简洁、严谨、灵活、亲切、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为高效的数学课堂助一臂之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精炼简洁,严谨灵活,亲切幽默, 引言:“教师的语言,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感化学生心灵的一种方式。”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学语言重要性的肯定。语言是教师与同学们交流,传递知识的桥梁,而数学知识的学习逻辑性又很强,有时候还很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想把严谨的抽象逻辑推理,更形象直观地表达给学生,就得多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这对我们数学老师来说,在教学语言上的要求就更高了。 随着我们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执行,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工作量,还要达到预定的效果,对我们老师来说真的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一节高效的数学课不仅要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完整的教学环节等,数学教学语言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教学语言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向学生阐述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使用的表述语言。没有教学语言,教学过程就无法顺利进行。并且精炼简洁的语言,学生易于接受,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严谨、灵活的教学语言是良好语言素养的体现,又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亲切幽默的数学语言不仅能体现数学教师的智慧和艺术魅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数学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记得在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上遇到这样一个导入,这一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上册15.3.1等腰三角形。上课开始,这位老师开始复习导入,“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认识了三角形,那么三角形怎么分类呢?”下面鸦雀无声,没有人回答。老师又重复了一遍问题,依然没有人回答,同学们都面面相觑,有点不知所措。 老师有点急了,说“这是我们上一节课刚学的内容啊,这么快就忘了?咱们都学过什么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时候学生开始有反应了。这貌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学生会卡壳呢?我们回头看一看老师提的问题是“三角形怎么分类呢?”就是这一句话让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因为老师的问题中没有指明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大家知道三角形可以按边分类也可以按角分类,所以问题陷入了僵局,如果老师提的问题再细化一点,“同学们,三角形按边分类包括哪几种三角形?如果按角分呢?”我相信学生一定回答的很圆满。我们说数学语言要精炼简洁,语句干净不冗长,但是也要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让学生能从老师的语言中,准确无误地抓住老师要传递的信息。如果教师的语言拖沓、重复,不仅耽误教学的时间,还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觉得老师“唠叨”又没重点,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课堂上的语言,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啊! 到了这节课的重点: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这部分教学是文字叙述题的证明,这位老师从分析介绍这类题目的做法:先画符合题意的图形,在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再写证明过程。无论是语言的准确性还是题目的分析上做的都很好,课堂教学进行的也很顺畅。题目内容如下: 已 知 : 如 图 等 腰 ? ABC 中 , AB=AC A 求证:∠B=∠C B C D 开始证明了,“同学们,你看看怎么能根据AB=AC,证明出∠B=∠c呢?”“......”“我看谁最棒?谁最先证明出来?说说你的想法。”学生的反应不热烈,偶尔有几个学生偷偷瞄着课本念证明过程。此时明显出现了“启”而不发的状态。教师只是说怎么证?怎么证?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几何证明的学生来说,添加辅助线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当学生没有解题思路时,教师应及时试图引导学生怎样去证明,不能只鼓励,而没有深入题中,引导学生去探索证明的方法。教师完全可以灵活一点:同学们,这个题目是要证明两个角相等,之前我们学习过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两个角相等啊?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或者内错角)相等;角平分线分得的两个角相等;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那么,在这个图形中你们找到刚才说到的条件了吗?没有,没有平行线,没有角平分线,也没有全等三角形,那怎么办呢?“创造条件”--“做辅助线”。如果这样引导一下学生不就豁然开朗了?比如我要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证明,我就做辅助线创造出两个三角形,那怎么做辅助线才能创造出两个三角形呢?自然学生就想到找底边上的中点D,连接AD以后两个三角形就出来了,而且所要证明的两个角分别在所创造的两个三角形中,这样难点就突破了。如果直接讲述答案,把知识硬灌输给学生不仅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的思维受阻,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因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就要在注重严谨的同时,更要富有对学生的引导性及启发性。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