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讲稿诊断学教研室.docx

  1. 1、本文档共1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绪论 诊断学的定义及学习诊断学的意义 定义: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学习诊断学的意义 防治疾病 诊断学的内容 病史采集(问诊): 定义:是以对话的方式向患者或知情人了解病情和健康状态的一种诊断方法。 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月经、生育史及家族史 症状与体征 体格检查 定义:是医师应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简单的工具,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检查,揭示机体正常和 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 基本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 实验室检查 定义:是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实验方法对被检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组织标本等 进行检查,获得疾病的病原体、组织的病理形态或器官状态等资料,再结合病情进行全面的分析的诊断 方法。 辅助检查(仪器或设备检查) (1)X 线检查 心电图检查 超声诊断 内镜检查 其他 三.临床诊断的种类与诊断思维 1.临床诊断种类 病因诊断 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结核性腹膜炎 病理解剖诊断 大叶性肺炎、二尖瓣狭窄、胆囊炎 病理生理诊断 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衰竭 教学小结: 诊断学是一门桥梁课,也是学好临床医学之前的一门必要的课程,学好诊断学对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至 关重要。绪论部分需要掌握诊断学的症状、体征的定义;熟悉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了解临床诊断的种类 和必要性。 第一篇 常见症状 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疼痛,眩晕等;体征是指医师 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粘膜出血,肝脾肿大等。有的体征患者自己能感觉到,医生也能检查到,既 是症状又是体征,如发热、水肿等。 症状学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症状上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 鉴别诊断的线索和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进行 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做出错误的诊断。 第一节 发 热 [ 概念] 正常人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实现的。 发热(狭义):致热原作用, 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体温中枢受损、散热障碍或产热异常导致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相应的调定点,为被动性体温升高。 生理性发热: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导致体温升高,是暂时性的。发热(广义):体温超过正常水平。 [病因] 感染性、非感染性及不明原因 (一) 感染性: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二) 非感染性: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常可引起发热。 常见于: ①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 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病,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痫,一般为低热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①物理性, 如中暑;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高热无汗是这类 发热的特点。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 乱的其他表现。 (三) 不明原因: 如感染后低热: 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体温调节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 夏季低热,多见于幼儿,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 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 【发病机理】 各种致热原激活白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作用在体温调节中枢----释放介质,致使 体温调定点上移; 作用在运动神径--骨骼肌收缩,(表现为寒战、肌痛)--产热增加; 作用在交感神径--皮肤血管收缩,(表现为苍白、畏冷、汗少)竖毛肌收缩,(表现为鸡皮疹)结果: 体温升高。 【 临床表现】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 36-37゜C 左右, 生理性体温升高----儿童较成人高;下午体温较早晨较;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剧 烈运动、进食或劳动后体温稍高。 (一) 临床分度 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以口温为标准) 低热 37.3-38゜C 中等度热 38.1-39゜C 高热 39.1-41゜C 超高热 41゜C 以上 体温中枢的神经元对体温超过 42°C 没有反应. (二) 发热过程: 分为 3 个阶段 1. 体温上升期: 临床表现----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并干燥无汗,并出现鸡皮疹. 体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