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课堂任务,实现引发学生持续思考的差异化教学.docx

如何设计课堂任务,实现引发学生持续思考的差异化教学.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设计课堂任务,实现引发学生持续思考的差异化教学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因材施教。但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同时照顾到20-30个学生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既保证每位学生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又能够实现差异化教学?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即让学生在课堂中持续不断地思考,再将思考过程转化为可观察的外部特征,从而实现差异化教学。 为了更好地了解思考与参与度的关系,我们可以借鉴芝加哥大学的匈牙利裔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成果。 当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深入研究了一种被称为“最优体验”的心理状态: 人若处于最优体验的状态下,会全神贯注于一项活动,以至于其他的任何事情都变得不再重要。这种状态是让人愉悦的,只要能投入这项活动,即便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人们也会持续去做。 契克森米哈赖还发现,人们一旦处于最优体验的状态中,还会有如下的外在特征: 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 收到及时的反馈; 行动者的能力和任务难度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这些特征是外在的,是可以被观察到的,也是可以人为创造的,这为我们激发学生持续思考提供了一个解题方案。 其中的一种外在特征是行动者的能力和任务难度之间会达到一种平衡,这是契克森米哈赖研究最优体验”的重点。我们观察到,如果学生的能力和任务难度之间失去平衡的话,会出现如下情况:如果某道题对学生来说太难,远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他们可能会有挫败感;反之,如果学生的能力很强,解答这道题完全不在话下,他们就可能会觉得这题目很简单、很没劲。如果这两者能达到平衡,就会出现契克森米哈赖所谓的心流状态(见图Vo 图1任务难度与能力达到平衡的图示 A 任务难度 / 挫败状态/ / 心流状态/ / 无聊状态 能力 从本质上来说,心流就是一个人投入到某种活动中,进行深入思考的状态。所以,为了建立思考型课堂并据此开展差异化教学,就需要让学生能沉浸于心流状态。要做到这点,我们可以从三个策略入手来调整教学任务。 提高任务难度,使学生保持心流状态 由图1可知,如果学生习得了某种技能,进行了练习,他们的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见图2)。为了让学生一直保持在心流状态中,我们就要不断地增加任务难度。 图2任务难度与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 任务难度 / 挫败状态/ T心流状态 / 无聊状态 二 能力 如果想让学生保持在心流状态,我们就不能同时给所有的学生增加一样的难度。我们需要看准时机,给学生增加相应的难度,避免学生进入到挫败或无聊的状态(如图3和图4所示)。 如果每个学生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独立完成任务,我们几乎就 不太可能关注到所有学生的进度。但是,我们能通过以下两点更容易地找准时机,给学生熠加难度。 第一,将学生随机分配到小组里进行合作学习,我们就不用对20-30个独立的个体进行观察,只需对7-10个小组进行观察。 第二,让学生们站在白板前做题,我们就可以更方便地观察到每个组的进度,更容易找到合适的时机增加难度。 从契克森米哈赖的研究中,除了保持任务难度和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之外,还有两个外在的因素可以促使学生保持心流状态: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以及收到及时的反馈。据此,我们可以动态调整课内题目,以代数方程的学习为例。 老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我们要怎么合并(x+2)(x+3)呢? 学生:x2+5x+6o 老师:很好,那如果我合并出的答案是x2+7x+6,等号前的式子是怎样的呢? 1.(x+2)(x+3)=x2+5x+6 2.()()=x2+7x+6 这道题是有明确的目标的,即需要学生推导出前面的两个因式是什么,当两个因式相乘,即可得出相应的二次三项式。学生也可以一个个去搭配数字,检验自己的答案到底对不对,所以这道题本身也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 这个流程里唯一缺少的就是难度的递增,下面这一整套难度递增的题正好可以给你参考。 2.( 3.( 4.(5.( b.( 7( 8.( q.(10.(11.( 12.( 13.( R(X Y XV V Y )( ¥ YX Y )(、:乂十I乂A匕、=乂,IX4]2 2.( 3.( 4.( 5.( b.( 7( 8.( q.( 10.( 11.( 12.( 13.( R( X Y X V V Y )( ¥ Y X Y )( 父+4叹-12 V乂工一X-IL \=乂”-2义-24 这一整套题目是根据变易理论的两个主要原则设计的。 第一个原则:整体不变,对系数迸行细微的调整。所以,在调整题目前,大致的思路要保持不变,我们可以从第4题到第5题的过渡中观察到这一点。在第三项系数变成负数之前,前面4道题中的第三项系数都是正数。 第二个原则:每次只能进行一处调整。虽然第14题和第1题 差别比较大,但我们在设计题目的时候,每次都只是改变了其中的一个条件:改变了第二项的系数;

文档评论(0)

152****22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