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docx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docx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文学作品大部分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由于它与今天的生活存在很大的距离,随着传 承环境的改变和传承人的不断减少,难以传承下去。因此,在二十一世纪初设定中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民间文学被列为第一类。也就是说,很多民问文学作品已经或即将成 为遗产,需要进行保护。由于民间文学作品是民众自发的、自娱自乐的精神生活的结晶, 基本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是难度 最大的。 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和新型域镇化的快速推进,民间文学作品的“消亡”速度超出人们的想 象。2002年我们到宁波高桥镇梁山伯庙调查“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时,许多人已经不能完 整地讲述梁祝传说,而且讲述的传说情节大多来自越剧和电影;去年到上海青浦区进行 “淀山湖民间传说”调查,发现能够较为完整讲述一个或几个淀山湖传说的人已经非常少见 了,而且能够讲述的年龄均在60岁以上。因此,抢救性的搜集整理仍然是民间文学类非遗 保护的当务之急。之前对民间文学类非遗作品的搜集整理虽然已经花了大力气,但仍存在 一些不足: 一是主要关注一些著名的作品,而对普通的作品较为忽视,搜集整理不够全 面,没有进行文字化保护,因此遗漏较多;二是只关注把口述作品文字化,而忽略了其他 方面,如讲述时的录音、录像因条件所限很少进行,讲述人、演唱者的情况也很少介绍, 因此,在当下应该抓紧弥补作品立体记录的缺陷,电子化地记录民间文学作品讲、唱的全 貌,使它得到长久的保存。 民间文学作品的载体是口头语言,它们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讲、唱的。传统的传承场往往 与民众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自发形成的。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各地都形成了 基本固定的“传承场”,如庙会广场、歌场、婚丧现场、劳作时的田间地头、休闲时的桥头 等。这些“传承场”不仅是民间文学作品讲、唱的场所,也是故事家、歌手锻炼演述能力的 地方,新的传承人也在不断听唱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 些传统的“传承场”逐渐萎缩乃至消失。任何活态的民间文学作品传承都离不开“传承场”, 传承人的养育也离不开传承场”。从现实情况看,传统传承场的萎缩是不能逆转的事 实,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要让民间文学类非遗作品能够活态传承,重塑“传承 场是关健的一环。 自非物质文化迹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各级政府部门都高度重视对非遗的活态传承,主要 是采用培训的方式; 一是进中小学课堂,布望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传承人;二是文化主管 部门如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培训班;三是非遗传承人招收 徙弟。这些培养措施对于普及、宣传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事 实证明这种脱离“传承场”的培养模式,从传承人培养的角度而言效果都不太理想。因为这 种方式是“鱼缸里养鱼”,违背了民间文学传承人自然天成的养成规律。那么,该怎样重塑 有效的“传承场”呢?我们是否可以在传承场的“再生”方而做些努力呢?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 一些庙会、传统仪式、歌会陆续得以恢复,在一定程 度上为民间文学作品提供了演述的场所,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浙江省嘉善县刘王庙庙 会,每年自发参与的赞神歌歌班达十几班,分别在庙字的东西厢房、庙外水面的船上或是 庙外租借的农家演唱。由此可见,有些带有信仰色彩的民间文学传承场可以自发恢复。 有些“传承场”不可能再恢复,但可以采用移植的方法,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间文学传承 场”。如同是嘉善县的夏墓荡赛歌情境,时至今日,已不可能再恢复,但这种赛歌、对歌的 形式可以引入民众生活以及新的民俗活动中。目前,各地都十分重视恢复传统的民俗节 日、庙会等,但总体内容不够丰富,充分运用当地的民间文学资源,哪怕是采用“借用”组 合”的形式,都可以充实活动的内涵,同时也可以促进民间文学类非遗的活态传承。 近些年来,各地都在尝试运用民间文学类非遗作品的形式或某些元素为今天的社会服务,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依靠活化利用,取得了一些经验,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其一,用讲 故事的形式进行亲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如2012年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上 海市群众艺术馆共同策划创办的“上海故事汇”,截至目前,已坚持了十年,每个场次听众 有增无减。可见,在社区文体中心、乡村文化礼堂中引入民间文学演述内容,应该说是具 有广阔前景的。其二,与旅游结合。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民间文学类非遗作品应该是一 种非常好的旅游资源,因为民间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仅能为旅游增加文 化内涵,而且有些风物传说能赋予实物以意义,增添旅游的趣味性。 一些旅游景点为了吸 引游客,往往组织各种各样的民俗“表演”,包括民间文学作品的演

文档评论(0)

文档定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医务工作者,自由工作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