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统编版选必1)历史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复习课件.pptx

2024(统编版选必1)历史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复习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单元导言;时空坐标;知识体系;时期;(1)汉代“引经注律”:律令儒家化的发端。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魏晋时期“纳礼入律”:律令儒家化的完善。 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儒家思想指导立法并将儒家思想法律化,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实现“纳礼入律”。 (3)唐代“礼法合一”:律令儒家化的完成。 唐朝确立了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为主的法律指导思想,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自此,礼与法完全的融合,实现了“礼法合一”,中国古代律令儒家化完成(《唐律疏议》)。 ;(1)以刑为主,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的法律始终以刑法为主,民法、诉讼法、行政法诸法合一,民刑不分。 (2)德主刑辅,以礼入刑:儒家思想对古代法律影响深刻,礼法并用。 (3)法有等级,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 (4)以法治吏,维护统治: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 材料一???传统家训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人刘禹锡在《名子说》中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俟余勖哉?” 宋代学者倪思在《经锄堂杂志》中说:“富家有富家计,贫家有贫家计,量入为出,则不至乏用矣。” 明人庞尚鹏在《庞氏家训》中说:“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 清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 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摘编自徐少锦等《中国家训史》;(1)特点 ①教化理念德性化: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 “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的核心理念贯穿中国古代教化思想 ②教化途径系统化:层级教化与立体网络。 传统教化系统即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了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 ③教化手段多样化:典范塑造与制度规约。 典范塑造、榜样作用成为古代教化的重要方法。制度规约是传统教化活动的又一方法。 ④教化内容综合化: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 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古代传统教化的显著特征是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并以通俗教育辅助之。;(2)和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有利于维护家庭、宗族内部的团结、稳定和发展(凝聚家庭、宗族乃至中华民族)。 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⑤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传承和发展。;知识梳理;发展;发展;相同点:;积极:有助于维护法律的统一性与权威性,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利于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防止法官专断和任意处理问题,保持法律的公正。;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以及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三、宗教伦理与教化;; 基督教影响中古时期欧洲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新教;一、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材料 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原因 ①吸收历史的教训。 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③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群众期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2)特点 ①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条件、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 ②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根基、目的追求。 ③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力量、必要条件和成败关键。 ④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社 会主义法治的精神支柱。;(3)意义 ①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 ②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③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制的区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有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有点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09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