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杜甫诗歌.ppt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限时练 试卷评讲 高二13班 赵焰 赠赵伯鱼 近年来,高考出题专家比较青睐宋诗。像同为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陈与义,早就为出题人所重视,其诗先后在山东卷、全国卷、北京卷中考查过。而选韩驹,应是这种“惯性”使然。 虽然从文学史地位而言,韩驹不如陈与义,但他们都是两宋间的诗人,生活时代大致相同,艺术主张与诗歌风格相近,这大概就是韩驹进入命题人的视野的原因吧——换句话说,韩驹其实应该是陈与义的“替代品”。 选择宋诗与陈与义、韩驹其深层原因则与近年来高考诗歌考查的侧重点变化有关。 长期以来,高考诗歌鉴赏重唐诗,着重考查情景关系、艺术手法等,个人化抒情的单调性与手法类题目的套路化严重。作为一种反拨,重事理、重社会生活特殊情境的宋诗(也包括其他朝代诗歌)渐为命题人重视。 于是,近年来,品题书画诗(宋陆游、陈与义),刺谒、酬答,甚至科考、闲居等贴近日常生活的诗(唐王建、杜荀鹤、吕龟蒙,宋欧阳修、陈与义等)不断出现在高考试卷中。 这些诗歌回避了单纯而常见的思乡怀人等感情类别、重视叙事与说理中所传达的情思,从而避免了套路化、模式化的备考路子。 学习目标 1、课上自主学习,翻译诗歌。 2、合作探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3、拓展延伸,分析20年高考题王安石《读史》中蕴含的道理 韩驹(1080~1135)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诗派诗人,诗论家。字子苍,号牟阳,学者称他陵阳先生。陵阳仙井(治今四川仁寿)人。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徽宗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谪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高宗立,知江州。绍兴五年(1135)卒。写诗讲究韵律,锤字炼句,追求来历典故,写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有《陵阳集》四卷,今存。 赠赵伯鱼 荆州早识高与黄,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首二句言赵伯鱼不仅言语高雅,并且于荆州就就教于前辈诗人高荷、黄庭坚,诵起二贤的诗音声琅琅。 次二句承上评价其后生可畏,年纪轻轻就得遇名家,然后自谦说,自己谈诗殊多但却简单粗略,未及肯綮。 后四句则肯定赵伯鱼学诗路径是正确的。他以学诗与参禅相类比,说学诗当如学禅,在未通诗艺大道时就应转益多师,“遍参诸方”。而一旦了悟之后,信手拈来皆成佳作,此时即是学诗功成之日。 10、作者主张怎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这一部分,除肯定与鼓励赵伯鱼勤奋好学、方法正确外,韩驹在阐明他的学诗的方法,那就是“学诗如学禅”。 其实这个道理用现代思想更好理解,那就是“从量变到质变”。只不过,韩驹不认为埋头闭门写诗不是真正的“量的积累”,真正的“量的积累”在于从许多诗歌前辈那里汲取营养。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dǎn àn]: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译文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谈不上精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 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真可笑可憎。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