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课件:电解质的电离说课雷芬12-10.ppt

高中化学人教版课件:电解质的电离说课雷芬12-10.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解质的电离》 ——基于微粒观建构的教学设计 高二化学组 雷芬 新课程标准提出,“电解质”概念的教学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对具体知识背后的化学原理、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的深刻领悟,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核心的化学观念。 “电解质的电离”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微粒存在形式和运动规律,从微观视角认识和考察物质世界,是培养学生“微粒观”的重要载体。 1.课标 解读 2.学习 流程 3.学习 者分析 4.学习目标确定 5.学习活动设计 6.拓展 学习 7.板书 设计 8.教学反思 毕华林教授提出,“观念建构”为本的学习流程分为五步: 1.课标 解读 2.学习 流程 3.学习 者分析 4.学习目标确定 5.学习活动设计 6.拓展 学习 7.板书 设计 8.教学反思 溶液中传导电荷的微粒是什么?怎么来的? 电解质的解离需要通电条件吗? 有些溶液能导电 初步了解“酸碱盐” 从电离的角度看,酸、碱、盐的本质是什么? 抽象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证据意识和模型认知 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 1.课标 解读 2.学习 流程 3.学习 者分析 4.学习目标确定 5.学习活动设计 6.拓展 学习 7.板书 设计 8.教学反思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了解模型的概念、功能、分类及发展历史;结合电解质溶液的导电问题,注意生活中的用电安全。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通过对不同物质的导电性分析,从宏观、微观和符号等方面逐步建立对电离概念的认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通过对某些化合物的水溶液或熔融态的导电性的微观探析理解电解质的概念模型;根据电离模型,书写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归纳不同物质的电离方程式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1.课标 解读 2.学习 流程 3.学习 者分析 4.学习目标确定 5.学习活动设计 6.拓展 学习 7.板书 设计 8.教学反思 基于微粒观认识物质电离行为的程序 1.课标 解读 2.学习 流程 3.学习 者分析 4.学习目标确定 5.学习活动设计 6.拓展 学习 7.板书 设计 8.教学反思 环节 1: 创设情境,引出概念 补充电解质 关键问题: 1.运动功能性饮料能补充人体所需电解质,什么是电解质? 2.阅读运动饮料的配料表,成分非常复杂,哪些成分才是电解质? [基本理解] 电解质能导电,但不能产生电; 电解质是化合物; 电解质溶于水可能导电; 电解质也可能在熔融状态下导电…… [方法论]当生活中遇到新名词无法通过经验来推测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查阅资料,形成基本观念]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问题: 如何通过实验判断电解质? 学生总结实验: 运动饮料能导电,运动饮料是电解质。 结论修正: 电解质属于化合物,运动饮料是混合物,运动饮料不是电解质,但是含有电解质成分。 环节 2: 实验探究,建构概念 如何判断哪些化合物是电解质? [演示实验]选择运动饮料中的水、葡萄糖、柠檬酸、食盐进行导电性实验。 环节 2: 实验探究,建构概念 学生1总结实验: 1.食盐、柠檬酸溶液能导电,它们是电解质。 2. 葡萄糖溶液不能导电,它不是电解质。 学生2补充: 不能判断葡萄糖是否是电解质,还需要观察熔融状态下葡萄糖是否导电。 环节 2: 实验探究,建构概念 [导电性实验1] 干燥的氯化钠固体不导电。 [导电性实验2] 氯化钠水溶液导电。 [追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搭建支架:金属导电是因为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电子 是一种带电微粒。 环节3: 把握内涵,完善概念 新型锂电池电极材料导电图 [再问] 1.氯化钠晶体中是否存在带电微粒? 2.为什么氯化钠晶体不导电? 3.氯化钠在什么条件下能导电? 环节3: 把握内涵,完善概念 [提出问题]氯化钠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么产生的?是因为通电吗? 学生讨论: 大部分学生认为“电离”即因通电而解离,所以离子的产生是通电的结果。 环节3: 把握内涵,完善概念 环节3: 把握内涵,完善概念 【史实1】 19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认为“先有电流,后有离子”,并将这一过程命名为“电离”,即“因为有电所以解离”。 离子形成后向两电极定向移动,所以法拉第将其命名为“iov”,意为移动的粒子。 法拉第 Faraday 【史实2】阿伦尼乌斯通过研究不同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下降,对法拉第的理论提出了挑战。 环节3: 把握内涵,完善概念 阿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