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赤壁赋》《登泰山记》和《我与地坛》中三对核心关系探究刍议
摘要:《赤壁赋》《登泰山记》和《我与地坛》三篇作品历来被认为是“自然”和“情怀”结合的典范,不过在实际教学中,这三部作品又由于其深刻的哲理性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本文将在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上,细致探究《赤壁赋》中的“天人”关系、《登泰山记》中“隐喻与现实”的关系和《我与地坛》中“我和你”(马丁·布伯语)的关系,通过对这三对核心关系的梳理,实现单元整体的“大观念”和单篇文本的“小切口”相结合,为学生的自主解读和能力迁移提供更大空间。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自然与情怀,人生突围
引言: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与情怀”,其中《赤壁赋》《登泰山记》和《我与地坛》三部作品在“景-情-理”的表达上同中有异,各美其美。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要在大情境中运用整合思维凝练大观念,定位篇章小切口,通过优化整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将立足于单元大观念的统领,解读三篇文章中的三对核心关系,从而实现单元整体教学中“大”与“小”的结合,“总”与“分”的统一,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一、披文入情,由情入理——《赤壁赋》中的天人关系
《赤壁赋》中的主客对谈是推动苏轼的情绪发生“喜-悲-喜”的变化的动力,一般认为,文中的“主”与“客”均是苏轼精神的变形,分别代表了苏轼“儒道”两面的精神。儒家的苏轼感伤于人生的骤然失重和宦海的跌宕沉浮,承受着理想幻灭、功业难成的痛苦,不过苏轼的伟大在于他并没有沉浸在这种悲伤之中,他及时地抽离出来,用道家的思想进行自我调适,宽慰儒家的悲怆。这种调适的核心力量来自道家的宇宙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因此,要想更为透彻地理解苏轼旷达的性格,就必须要解读《赤壁赋》中体现出来的一个重要关系——天人关系。
面对着儒家认知自觉中的诸多悲苦,苏轼选择从自然中探寻出路。他以水、月作比,讨论了如何从“变”与“不变”两方面辩证地看待自然与自身——如果从“变”的角度看,天地和“我”都转瞬即逝;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无数个“我”命运延续,构成历史的长河,那么“我”与天地都是永恒的。这种“变”与“不变”结果的高度一致正是道家的万物齐一思想的体现,人与天地同生共灭,既凝聚着人极致的精神自由和天地无限的包容,也象征着“天”与“人”的和谐统一。
苏轼又进一步区分了“物我关系”和“天人关系”——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所属,一丝一毫“我”也不能随意占有,但大自然慷慨赠予我们的无限风光,我们可以终生受用。这里的“物”指的是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物我关系”是严肃的、现实的、功利的,妄动贪念便会招致打击,所以“虽一毫而莫取”;“天人关系”是和谐的、开放的、自由的,主动融合就能精神自由,所以“吾与子共适”。这启发苏轼:人要扼制自身的贪念,泯灭自己的功利占有之心,同时要师法自然,“不滞于物,无碍于事”[1],修养淡泊达观的人生境界,追求精神的丰满与富足。
至此,儒家苏轼的“失”成了道家苏轼的“得”,面对着大美而无言的自然,苏轼心中的“主”与“客”,“儒”与“道”实现了圆融与和谐。这一刻,苏轼在自然的协助下,完成了精神的突围,获得了灵魂的喜悦,所以他“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尽情享用着无穷江月。
二、知人论世,沿波讨源——《登泰山记》中隐喻与现实的关系
《登泰山记》作为一篇游记,展现了作者雪后登山的情趣,但如果仅把它当作游记来赏析,却又与前后的《赤壁赋》《我与地坛》等写景抒情名篇难以衔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沿波讨源,了解姚鼐的基本情况,把握《登泰山记》中隐喻和现实的关系,才能真正地了解泰山日出对于姚鼐的重大意义,更深刻地把握《登泰山记》中自然与情怀的内在联系。
1.除夕登高有深意——时间的隐喻
姚鼐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到达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时间上恰逢除夕。姚鼐顶风冒雪,在万家团圆之际登山赏景,这种行为充满象征意义。
1773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姚鼐信奉程朱理学,被以戴震为核心的汉学派排挤,姚鼐曾如此感叹:“夫士处世难矣!群所退而独进,其进罪也;群所进而独退,其退亦罪也”。“狂生”姚鼐面对着狭隘的人情阿谀、复杂的派别斗争,于是在1774年毅然挥别官场。
辞官后的姚鼐一路跋山涉水,在除夕这个除旧布新的日子,来到泰山日观亭看了一场生命的日出。除夕象征着旧去新来,姚鼐立志要告别旧生活的痛苦沉忧,迎接新生活的坦荡自由。除夕象征着他毅然决然告别的勇气,也象征着他对过去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人生的期许,这是他在其他时间登山难以收获的心境。因此,姚鼐宁愿在抵达泰安后等候一段时间,也要在除夕这天登山。理解登山时间背后的隐喻,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姚鼐的真实心境和除夕雪景背后的深切情感。
2.登山线路意蕴深——“行路难”的隐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训练题库.pdf
- 初中数学说题比赛: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63页第10题(共19张)教育精品(打印版).docx VIP
- 22G101 三维彩色立体图集.docx
- ANSYS-Workbench教程及实例2(必威体育精装版整理版).docx VIP
- 中国汽车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课件.pptx
- 初中数学说题比赛: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63页第10题(共19张PPT).ppt VIP
- 印尼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研究.pptx VIP
- 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智慧农业.pptx VIP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含答案).pdf VIP
- 期末学情评估卷(含答案)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