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教案完整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插秧歌》教案 【教材定位】 《插秧歌》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课文都是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到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中体会其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的特点。阅读时,要充分地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冒雨插秧,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要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来的劳动之美。 【素养目标】 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作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3.体会诗歌思想情感,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我们怀抱着对荷塘之上美景的憧憬,从童真走来。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杨万里描绘的另一幅生活图景,一起来学习《插秧歌》。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知识点补充: 古代的名与字 获得的时间不同:名,出生就获得;字,是成年之后获得。《礼记·曲礼》记载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jī]而字”。 使用的对象不同:名,供长辈呼唤;字,供平辈和晚辈呼唤。 名和字的联系: ①同义词:曹操,字孟德,“操守”“德行”,孟是排行。 ②字是名字的解释:诸葛亮,字孔明,“孔”是“非常”。 ③名和字是反义词:朱熹,字元晦,熹是明亮,晦是昏暗。 ④字是名意义上的延伸:陆游,字务观,游以观。 ⑤无联系。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2.了解时代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兜(dōu) 鍪(móu) 蓑(suō) 胛(jiǎ) 渠(qú) 朝(zhāo) 霎(shà) 莳(shì) 匝(zā) 2.解释词语,明确诗意。 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渠:他,代词。 朝餐:早饭;吃早饭。 半霎:极短的时间。 莳:移植。 匝:遍;满。 照管:照料,照看。 【译文】: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二)诵读体会 1.划分节奏,标划重音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补充: 七言律诗的朗诵节奏 ①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猿声/啼不住。 ②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 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④三四式的很少见。 2.自由朗读,感悟情感 环节三:任务探究 探究任务一:感受“韵律美”和“节奏美” 活动设计: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 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 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 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的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 正是这些动词的使用,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为我们勾勒出

文档评论(0)

姜志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搞茯苓的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