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感悟景中情怀 学习绘景技巧(教案).docx

高考语文复习-- 感悟景中情怀 学习绘景技巧(教案).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感悟景中情怀学习绘景技巧

1.本单元选取的散文均是写景名篇,读后你还记得那些风景吗?请结合课文,填写出留在你记忆中的美景。(说明:可以选取课文中记忆最深的一处)

课文

记忆中的美景

抒发的情感内涵

时间

地点

景物要素

景物特征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节选)》

《赤壁赋》

《登泰山记》

答案(示例)

(1)《故都的秋》:早晨破院天色、驯鸽、喇叭花、秋草清、静、悲凉对故都的眷念,传统文化的秋怀

(2)《荷塘月色》:月夜荷塘荷叶、荷花、荷香素淡、素静、朦胧享受人生片刻的心灵宁静,排遣尘世的烦杂

(3)《我与地坛(节选)》:白天地坛琉璃、朱门、高墙、玉砌雕栏、老柏树、野草荒藤沧桑、衰败对生命、命运的哲思

(4)《赤壁赋》:月夜长江明月、清风、白露、江水明亮、清新、辽阔感悟取与不取的哲理,生命的释然

(5)《登泰山记》:白天泰山顶上红日、山峰、云彩辉煌、壮丽人生要不断攀登以历绝美

2.同为现代作家,郁达夫和朱自清生活的社会环境是相同的,他们的人生之路都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查找资料,试分析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朱自清先生为何“心里颇不宁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社会环境黑暗。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同时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也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他写故都之秋,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2)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的时间是1927年。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一片混乱。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于是想找个避难所,保持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然而朱自清先生毕竟又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他想“超然”而又不能,“挣扎”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3.史铁生在地坛中寻得了新生,苏轼在赤壁领悟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道理,史铁生和苏轼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是怎样实现自我拯救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史铁生在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他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史铁生。草木昆虫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述说着自己生命的美丽,启示史铁生要按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活下去。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启示史铁生人残废但心不能颓废,人活着就应活得灿烂。

(2)苏轼在遭遇现实人生的苦闷之时,来到赤壁,面对江水与明月,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进行变与不变的议论,从清风明月中找到了思想出路,通过水月排遣心中的苦闷,找到了乐观旷达面对生活的态度。

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节选)》,写的是同一城市的景物,同属于情景交融的散文。试比较赏析这三篇散文在写景、抒情方面的不同。

作品

不同之处

写景

抒情

《故都的秋》

(1)

(4)

《荷塘月色》

(2)

(5)

《我与地坛(节选)》

(3)

(6)

答案(1)①主观热情地写景,“人化”特点突出。②直观景物,直述印象,所写景物与寻常所见并无二致(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等)。③无意精雕细刻,仅是撷取印象最深的片段景物,不求完尽,但求有代表性。

(2)①冷静客观,“物化”特点明显。②描写的是幽暗情境中的非常态的景物(如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它们绝非景物原状本色的真实再现,如同梦幻一般奇妙)。③不只冷静客观,而且细腻、精致、全面。

(3)不重对景物的客观描摹,更多的是将景物与自己的感受思考结合起来,突出景物的哲理性,即景物的沧桑感和生命意识。

(4)直线式的直抒胸臆,浓烈的欣喜欢快和悲哀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之情除了浓烈、开放的特点外,还有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东郭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