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xVIP

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起课件专注教学课件制作

教材分析

山水名篇《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两者抒情方式一显一隐,共同借山水书写自己的生命困境,借以在山水之境中审视自我、审视社会、审视宇宙,并将个体生命统一在自然生命之中,留下千古佳作。从此,山水也不再只是自然山水,而成为彰显文人心迹的“人文山水”。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把握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景物的特点,感受写景文字之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投射的独特情感,感悟文人突破自身精神困境的途径。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重要语句,培养学生在自然中发现美,加深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和文化哲思,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和文化哲思,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投射的独特情感,感悟文人突破自身精神困境的途径。

一山一水总关情,最是文人悟人生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

情境导入:登山临水,心灵远游

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有云:“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游览胜迹,总能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从而催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登山临水,是心灵的远游,这些在山水中获得灵魂诗意和精神超越的篇章组成了中国文学的灿烂一页。

任务情境:

当我们游览祖国山川时,常有“乱花渐入迷人眼”之惑,“身在宝山不实宝”之憾。这时,导游便能带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引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

假如你是导游,为了更好地让游客体会苏轼“赤壁水月”、姚鼐“泰山日出”的独特情韵,请拟写一份“经典景致解说词”,用于推广,让更多人体会到景美情更深。

活动一:跟随古人足迹,共赏山川美景

1、梳理作者的“游踪”,更好地为“解说词”搭桥铺路。

2、请结合游踪,试从文中找出重点语句并从情景角度进行赏析,仿照以下例子,完成表格。

预设:教师可从以下语句进行赏析

寄情山水,各有意趣:“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赤壁赋》《登泰山记》,一乐水,一乐山,均为名篇,各具意趣。跟随古人足迹,共赏山川美景!

活动二:携山水以勾情思

请你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水月”与“风雪”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小结:知识分子们在山水自然中寻求精神家园,安顿自我,去感悟人生的情与理,获得情感的慰藉、灵魂的安定和精神的超脱。

活动三:寄山水以求突围

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常常在郁郁不得志、怀才不遇、失魂落魄之时,将情感寄托在自然山水之上,经过大自然的洗涤,文人们心灵得以净化,最终从精神上实现自我超越。我们从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中知道,二人当时都是处于人生的困境,他们是怎样走出困境的呢?

1.探寻苏轼身上的山水文化精神

(1)《赤壁赋》中苏轼在黄州遇到的“精神困境”是什么?

结合背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远离政治中心,满腔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

精神困境1:

文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其中“美人”在屈原的笔下是君王的象征,结合现实,表现苏轼对政治理想无法施展的慨叹,体现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精神困境2:

通过客的口吻,慨叹像曹操那样的英雄“而今安在哉?”,流露出英雄不再、功业未成的无奈和悲愁。又从古人转到现实,提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发出了人生渺小、生命短暂的悲叹!

(2)在《赤壁赋》中,苏轼是如何走出这种“精神上”的困境?

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苏轼“困境”的根源,其实质是儒家“兼济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寄情自然,转变思考角度,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困境中寻找的共同方式。

2.探寻姚鼐身上的山水文化精神

(1)从提供的《登泰山记》的背景资料中你是否能找到矛盾之处?

借病侍亲和他的行为矛盾,从他的登山路径选择,登泰山日子的选择可以找到端倪。

查阅史料,此时姚鼐刚刚辞去了《四库全书》纂修官的职务。其自述的理由是“以病归”“养双亲”。但从其后来的举动来看,这两个理由都是托词无疑。因为你见过辞职后大冬天奔行千里登泰山养病的吗?你见过无官一身轻后,大过年的不回家,关键是登完泰山也不回家的“养双亲”的孝子吗?

(2)探究1:姚鼐选择的登泰山路径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