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 第三单元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docxVIP

部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 第三单元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下第三单元

《石钟山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石钟山记》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一篇课文。苏轼从探寻石钟山命名由来的过程中,能够更细致具体地体现“目见耳闻”的求真精神,这样的说理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启迪读者践行。同时,这样的写法也是基于苏轼的文学主张和“借题发挥”的创作心理。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说理性游记散文叙议结合的艺术,体会其缘事说理的文笔之妙与理性之光;

3.领略作者在游历中体现的求真求实的精神,明确“见闻之知”的时代价值,培养求真求实的品格。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掌握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领略作者在游历中体现的求真求实的精神,明确“见闻之知”的时代价值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

文学常识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

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今属河南)。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三)解读文题

1.石钟山,位于现在的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它处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优美,历来成为旅游胜地,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写过游览石钟山的诗文。

2.记

古代散文中重要的散文题体裁,大都用来记叙行踪、描写景物、述说琐事、寄托情思等。

如:归有光《项脊轩记》;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欧阳修《醉翁亭记》

3.山水游记散文

《石钟山》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

山水游记散文,始于魏晋,到了唐代,经过元结、柳宗元等人的创作实践,山水游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代说理之风大盛,以记游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形成了山水游记的新风格。

三、整体感知

问题:作为一篇游记,文章如何安排行文脉络?

明确:第一自然段为“石钟山”得名之疑;第二自然段为“石钟山”探名之旅;第三

自然段为“石钟山”探名之得。

四、研读课文

(一)“石钟山”得名之疑

首先朗读第一段,解决第一段重点文言现象。其次疏通第一段文段文意,小结第一段内容为:石钟山得名之疑。第三,对石钟山得名之疑进行研读分析。

问题一: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第一段写了几种说法?作者的态度如何呢?

明确:

问题二:对两种学说,作者都怀疑均疑。那么“人常疑之”与“余尤疑之”可以互换吗?

明确:不可以。一是“人”和“余”的区别。人常疑之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属于人疑我未必疑。余尤疑之的余字,就明确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我尤对此生疑。二是“常”和“尤”的区别。“尤”比“常”的语气重,这就强调了作者对李说的怀疑。两句简单的表达,彰显了苏轼彰显不囿定论的质疑精神,谨慎表态的求实精神。

(二)“石钟山”探名之旅

首先朗读第二段,解决第二段重点文言现象。其次疏通第二段文段文意,小结第一段内容为:石钟山得名之疑。第三,对“石钟山”探名之旅进行研读分析。

问题一:作者为何记叙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之事?

明确:是对前文“扣而聆之”的照应,说明李勃的“扣石发声”说深入人心,具备一定影响力;而“余固笑而不信”也,进一步表明了作者不从俗轻信的质疑求实态度。

问题二: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

明确:从描写的角度看,高低兼具,动静皆有,形声相映。从修辞上看,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写出了峭壁高险恐怖。作者描绘了一幅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景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问题三:作者为何么要描写这幅月夜绝壁图?

明确:内容上,借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景象烘托出探访之不易,表现出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