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战争与和平》
——单元整组主题教学案例
一、单元概述:
战争,一个多么残酷的字眼!面临战争,人们期盼和平。本组课文围绕“战争与和平”
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
势、表达对和平渴望的课文;并安排了与此相关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
积月累”等语文实践活动,还选编了“资料袋”、“阅读链接”“宽带网”等有关战争与和平
的资料。本组教材的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孩子们对和平的呼唤。每篇课文
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
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
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二、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高效课堂”策略为指导,以概念图“战争中的孩子”为线,力求把课堂
教学和阅读、写作、实践活动有机的整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相互渗透,
有机整合。
首先导入单元主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本组课文;然后运用画概念图的方法让学生深入
了解战争中的孩子们,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其间穿插“资料袋”、“阅读链接”“宽带网”
等资料的浏览,对含义深刻句子的体会,以达到对本组课文的深入理解;最后进行思维拓展
与写作练习:仿画概念图“和平年代的我们”;拓展与写作:我们能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
我也是个小英雄!我的和平条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
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4、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5、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作品。
6、教会学生运用概念图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4、带领学生完成概念图“战争中的孩子”;学生结合本单元内容,独立用概念图表述“和
平年代的我们”。
五、教学流程:
(一)、导读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揭示单元主题,激发其学习兴趣
2.自由读文,使学生对“战争中的孩子”有初步的了解。
二、自学字词
1.自由读本单元课文,利用查字典和结合上下文的方法识字解词。
2.小组合作学习识记文中的生字和词语,并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简要概括每篇文章的内容。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画上“△”,
读不懂的地方做上“?”,有想法的地方画上“*”,遇到难题,也可以跟老师交流。
四、师生互动,了解预习情况。
1.学生整理预习成果,对照要求自评。
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词、句等,没解决的提出请教。
2.学生在组内互相检查,做到人人参与,字字落实,词词理解。
3.学生自由读、全班齐读、指名接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五、交流初步感受。
1.引导学生给《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加小标题,把握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交流:通过读课文,关于小夜莺、雨来、雷利,你对他们有了哪些了解?读完四篇文
章,你想说些什么?(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说:如对文中的人物、对战争、对现在的我们等等)
(二)阅读理解
一、学习《战争中的小英雄》:《夜莺的歌声》和《小英雄雨来》
1、生读单元导读,师导入:现在我们就走近战争中的孩子,了解他们的生活,倾听他
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可贵品质。板书:战争中的孩子。谁来告诉我,这组课文介绍了哪几
位小英雄的什么故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小夜莺、雨来。
2、通过前面的导读环节,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两位小英雄身上的优秀品质,板书:机智、
勇敢、镇定、爱国……。学生已经能透过文字体会到这些信息,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把这些
信息还原为文本,让学生说出“你从文中哪些句段感知到这些信息”的?
3、通过学生的寻找、朗读、体会两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