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四)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四)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四)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乐”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心理特征,也是中国美学精神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中国美学是与哲学、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综合纠结在一起的,着重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感悟,因而也可以说中国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它不以对美与艺术的本质追问为目标,不着力于以分析式、思辨式地抽象解释“美”为起点去建构一个关于审美与艺术的理论体系,而是在对人生意义、价值的反复体验、领悟中去把握有关审美与艺术的问题。从而,这种人生美学的精神就有了两个鲜明的特点:乐生与逍遥。

中国古人把世界看成一个生生不已的整体,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人、自然、社会构成一个充满情趣精神的有机整体。故而天与人,个体与社会,自然与人类,相互之间是感应灵动的,“天道”与“人道”不可分割地相互缠绕影响,“天道”决定人事,人须以高尚的品德操守和积极的行动去迎合并建构天道,但人的品德操守与活动也会反过来影响“天道”的运行和走向。

《论语》中表现的快乐并非完全是感官肉体之乐,它与感官相关联,但更多是一种艺术的满足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同时这种“乐”也含有道德上的崇高感与伟大感。它通过对具体生活过程和细节的重视去品味和体察人生的真谛,把日常生活塑造为一种融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考于一体的境界。这是一种称之为“乐生”的人生态度。

这种“乐生”的人生态度,首先表现为对生活的珍视和享受。《论语·乡党》篇记载的孔子是个非常讲究生活的人,它记述了孔子的一些生活细节——吃饭、穿衣、睡觉、上朝等都有一定之规,很是考究。从这些习惯中,可以看到很“科学”的一面:“食馐而觸,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但不吃腐坏的食物,还要讲究烹饪的方法,要有规律地进食。

其次,“乐”在孔子那里还表现为人生的艺术化和审美化,即在艺术欣赏中,在对自然的凝神观照中得到精神的升华与巨大的愉悦。他欣赏音乐能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同样,“曾点气象”就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暂时疏离还原人的本真性情,并使人直接面对自然,从而以一种无遮碍的态度和状态去体会宇宙自然的生命精神,实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艺术化。

《论语》中有求知的愉悦,有友情的悦乐,更有由于崇高的道德人格战胜了外在的恶劣环境带来的精神自由的大乐,这种精神的大乐转化为一种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颜回身处贫贱而不坠精神、不丧失其人格独立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摘编自徐碧辉《“乐生”与“游世”:中国人生美学的两大原型》)

材料二:

忧乐共存共荣于人身和人生之中。按儒家的分类法,人身有欲、情、性之不同,“欲”

是逐物外驰的,“性”是循理内含的,“情”则介乎二者之间,是欲之据理收敛,性之感物而动。孟子把性落实为“心”,而心统性情,所以他那些“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虽说是善性,也可以说是情,是人之待人乃至待物的基本感情。

人有种种情,而有一情必有另一情与之相待,如喜与怒、爱与憎。忧与乐也是一对情。如孔子说“乐以忘忧”,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乐与忧既为一对感情,按儒家的哲学,就有它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因此,儒家会对忧乐进行理性主义的说明与规定,不会只乐不忧,或是忧非乐。

儒家将忧分为两类:一为外感的,因困难挫折而遭致的忧;一为内发的,欲实现理想而生起的忧。前者是平常人心目中的忧,也是君子作平淡想时的忧。但君子自觉其为君子时,或能达性命之情时,这一类的忧便不足为忧;所以有“仁者不忧”“君子不忧不惧”等说法。因为这类外忧都是“命”的安排,是“莫之致而至者”,自己无可奈其何。既来之,则安之,视同天理自然。不仅如此,既然这类外忧乃命的安排,何不视为“天将降大任”的征兆,化外忧为成贤希圣的动力?一念及此,乐之唯恐不及,更何忧之有!

君子所真正当忧的,是内忧。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如“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犹未免为乡人也”,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思出民于水火而登衽席之忧”,总之是种种内圣外王之忧。这类内忧,是良心善性之见于感情者,也是为学修身之结果,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情感所在。

儒家将乐也分为两类:一为感性的乐,一为理性的乐。

文档评论(0)

130****79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