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它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社
会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
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社会学会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自
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
之中更为人们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社会学可以说是研究人的
发展、社会的发展为己任,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
由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互相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
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心里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
因此,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泛的视野以及较深刻的洞
察能力与分析能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
题,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完善自我。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理论。主要内容有,社会学导论、社
会学简史、个体的社会化、文化与社会运行、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社会互动、社区、婚姻与家庭、社会变迁等。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是书
熟练地掌握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认识社会、
认识自我并用于改造社会更加的完善自我。
三、教材使用
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四、考核,评分标准
采用平时4次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80%的成绩综合评定的办法。
五、课时分配
根据教学计划68学时,每周4学时。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言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作有概
括的理解,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学生对社会学的研究对
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
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重点和难点:
1.熟练掌握:社会学的定义,特点,研究领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
系,社会学的实践作用。
2.基本掌握:社会的(良性、中性、恶性)运行和(协调、模糊、畸形)发
展,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
3.一般了解:社会学产生的原因,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社会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全面掌握社会学
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及相关的各种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人类在生存发展中形成的各
种社会类型及其特征的介绍,使学生的“社会”概念得以在理论层面上形成。
重点和难点:
1.熟练掌握:社会结构概念在学术界是一个尚未定论的问题,学员在理解方
面也会产生困难。希望引起注意。
2.基本掌握:社会结构的概念、社会的概念、社会类型的概念
3.一般了解:转型社会及其特征
第三章社会学简史
学习目标
学习社会学史,以了解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
的著名人及流派。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并与西方其他社会学家的
观点做比较,使我们对观察社会的角度有更广泛的了解没。另外,本章还介绍社
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
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西方社会学创立,形成的代表人物及其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2.一般掌握:杜尔凯姆《论自杀》、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四章个体的社会化
学习目标
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最后对中美两国
民性差别及其形成的社会化环境做初步分析。
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社会化,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过程,影响
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2.基本掌握:库里的“镜中我”社会教化的方式,学校对社会化的影响。
第五章文化与社会运行
学习目标
本章分析文化的特性,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文化与文明,文化的区分,
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功能,要求了解文化的有关概念,分析角度,树立比较的观
点,在不同文化模式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思考在现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