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精品课件 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pptx

《儿科护理学》精品课件 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pptx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的护理肾病综合征患儿的护理泌尿道感染患儿的护理

1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解剖特点(一)肾脏肾脏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形似蚕豆。小儿年龄越小,肾脏相对越大。足月新生儿两肾重约为体重的1/125,而成人两肾重约为体重的1/220。婴儿期肾脏位置较低,下极位于髂嵴下第4腰椎水平,2岁后才达髂嵴以上,故2岁以下健康小儿腹部触诊可扪及肾脏(尤其是右肾)。新生儿肾脏表面呈分叶状,至2~4岁时消失,若此后继续存在,应视为分叶畸形。(二)输尿管婴幼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及弹力纤维发育不全,故易因扩张受压及扭曲而引起梗阻,造成尿潴留而诱发泌尿道感染。

一、解剖特点(三)膀胱婴儿膀胱位置相对较高,尿液充盈后,其顶部常在耻骨联合以上,腹部触诊易扪及膀胱,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至骨盆内。(四)尿道女婴尿道较短,新生女婴尿道仅长lcm,性成熟期尿道为3~5cm,外口暴露,且接近肛门,故易受粪便污染而发生上行感染。男婴尿道虽较长,但常有包茎,污垢积聚时也可致上行性细菌感染。

新生儿出生时肾单位已达成人水平,但其生理功能尚不完善,肾小球滤过率较低,生后1周时为成人的1/4,3~6个月时为成人的1/2,6~12个月时为成人的3/4,故此期过量的水分和溶质不能有效排出。肾小管重吸收、排泄、浓缩及稀释功能均不成熟,对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较差,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二、生理特点(一)肾脏功能

93%新生儿在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99%在48小时内排尿。出生后最初几天因摄入少,每日排尿仅4~5次;1周后因摄入量增加,代谢旺盛,而膀胱容量小,排尿次数增至20~25次/日;1岁时排尿15~16次/日;幼儿排尿约10次/日;学龄前和学龄期排尿为6~7次/日。1.排尿次数二、生理特点(二)排尿特点

小儿尿量与液体摄入量、食物种类、活动量、气温及湿度等有关,因此各时期小儿的尿量差别较大。2.每日尿量时期正常(mL/d)少尿(mL/d)无尿(mL/d)新生儿期80~300<1mL/(kg·h)<0.5mL/(kg·h)婴儿期400~500<200<50幼儿期500~600<200<50学龄前期600~800<300<50学龄期800~1400<400<50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尿量二、生理特点(二)排尿特点

2.酸碱度1.尿色3.尿渗透压和尿比重二、生理特点(三)小儿尿液特点正常小儿尿色呈淡黄色,且清晰透明。出生后最初几天尿色较深,稍混浊,因含尿酸盐较多,因此放置后会出现淡红色或红褐色尿酸盐结晶。在寒冷季节,婴幼儿尿液排出后放置一段时间会变为白色混浊,这是由于尿中盐类结晶所致,加热后溶解,可鉴别脓尿或乳糜尿。新生儿尿渗透压平均约为240mmol/L,1岁后接近成人水平,儿童尿渗透压为500~800mmol/L。新生儿尿比重为1.006~1.008,1岁后接近成人水平,儿童通常为1.011~1.025。出生后最初几天因含尿酸盐较多而呈强酸性,以后接近中性或弱酸性,pH多为5~7。

4.尿蛋白3.尿渗透压和尿比重二、生理特点(三)小儿尿液特点正常小儿尿液仅含微量蛋白,尿蛋白定性试验为阴性,定量不超过100mg/d。若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0mg,则定性试验阳性。小儿新鲜尿液离心沉淀后行显微镜观察,红细胞<3个/HP,白细胞<5个/HP为正常,偶可见透明管型;12小时尿沉渣细胞计数(Addiscount):红细胞<50万、白细胞<100万、管型<5000个,蛋白质<50mg为正常。

2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的护理

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glomerulonephritis,AGN)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组不同病因所致的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肾小球炎性病变,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尿、水肿、蛋白尿和高血压。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肾炎,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acutepost-streptococcalglomerulonephritis,APSGN);由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急性肾炎,称为急性非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本节急性肾炎主要指前者。本病多见于5~14岁儿童,特别是6~7岁小儿,2岁以下小儿少见,男女比例为2∶1。本病在小儿常呈良性自限过程,预后良好,个别病例于急性期死亡。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急性肾炎以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中的致肾炎菌株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多见,继发于上呼吸道及皮肤感染。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2.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本病大多数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中的致肾炎菌株感染有关。系机体对链球菌的某些抗原成分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此循环免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灵犀地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灵犀工作室专注于职业教育发展,课程资源定制开发、课件定制设计、教材开发、专业内涵建设等服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