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调研试卷及答案.pdf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调研试卷及答案.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试卷

注意事项:

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写

在本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80年代中后期的文艺理论百花园里,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最终成为了最绚烂夺目的

那一朵,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即“文学审美反映论”这一理论命题本身的提法

并非“无懈可击”。有学者认为,若只把文学理解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无论增加“形象”

还是“审美”等修饰词,都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受限于时代境遇、学

术视野等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未能有机融入到文学反映论之中,到90年代才有

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80年代中后期得到的新发

展是深化性而不是突破性的。

诚如马克思所讲,问题意识、现实情怀永远是话语重塑、范式革命、体系构建最根本的

内驱力。诸多新思想、新方法于80年代中后期提出或形成,但只有其中一部分经过岁月洗礼

后还能够被认可、被传播,而文学的审美反映论恰好是“流传至今”的理论资产之一。无论

留下了多少遗憾,它们都是一代学人在这一阶段勤于思考、不懈探索的思想结晶。

(摘编自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与深化》,有删改)

材料二

文学虚构世界的建构是作家面临的基本问题。作家如何看待与处理他在现实世界中经历

的人物和事件,如何建立文学虚构世界的模型,体现了他的本体论诉求。

非虚构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科幻文学似乎都与“现实”有关,但是再现的层次以及与

现实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非虚构类作品依托现实世界,如传记、回忆录、日记、书信、

纪实文学等,虽然不排除各种讲故事的技巧,它的基本要求是“写世界”,“坚持事实……

不要凭空捏造”。现实主义文学分明是一种虚构,但是它追求文学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

构关系,或者说,它追求文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一致性。科幻文学兼有认知性与实验性,即

科幻文学建构的幻想世界虽然是指向未来的,具有乌托邦性质,却也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类

比与隐喻。可对作家来说“现实”只是一个表象,它存在于作家的意识之中。不同的作家对

“现实”有不同的理解,而文本对“现实”又有不同的处理,因而形成不同的文学世界。

文学现有的存在方式、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的变化使得文学研究需要从先前对“文学是

什么”的本质追问走向“文学怎样存在”以及“文学可能是什么”“文学应该是什么”的多

重思考。文学活动涵盖了作者、读者、语言、作品、世界、媒介等各个环节,形成不同的叙

事模型、精神模型及语言模型。文学是人的一种超越性的活动,表达了人们超出现实状况的

构想与目标。越来越多的虚构世界也会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精神活动方式的一部分,进而成

为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理解的一部分。因此文学本体论不仅包含了对文学存在方式的思考,

也是对文学应然如此的期待与观照,因而也可以说是对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超越方式的反思。

(摘编自汪正龙《论文学本体论建构中的“世界”维度》,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非虚构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潮流,正在形成多种向度的跨域“凝视”。一方

面中国当代作家重审中国现实,聚焦于“中国故事”,以“吾乡吾土”的情怀关注变动中的

中国现实。另一方面,还有一批美国记者撰写非虚构的“中国故事”值得我们关注,他们以

西方人的眼光感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记录下了大时代洪流中微观个体的生命体

验,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也使得他们的观察难免偏颇。而海外华文的非虚构写作则提供了另

一个观察视角。海外华文的写作者重新“凝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探索自己家族和民族的

传统与根脉。他们的写作较少“东方主义”式的民族偏见,又有跨文化的广阔视角,呈现出

在海外的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和对历史的深情凝视。

海外华文非虚构与国内文坛的非虚构存在诸多差异。海外华文作家在跨域行走中对故国

和居留国的社会现实、文化体验都有更深的了解,也更容易从跨文化的边缘地带展开调研和

写作。这种主体性也使得海外华文非虚构中“自我”非常突出,形成一种从个体出发审视现

实与历史的眼光。在写作客体上,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的视野主要在国内,常见的题材诸如

城乡对比、底层写作、关注边缘群体等,海外华文非虚构的写作则偏于一种跨域视野。海外

华文非虚构更具有特稿风格,在“真实性”与“审美性”的平衡、叙事策略的多样尝试等方

面,都

文档评论(0)

135****5548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类考试卷、真题卷

认证主体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