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化语言现象研究.docxVIP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言“萌化”现象研究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社会用语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能够反映并深化语言使用规范,还能够快速地反映当下社会流行的新词新语和新的语法格式。“萌化”已成为一种社会热点文化现象,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早期的二次元“萌”文化,而泛化后的“萌文化”及“萌化”语言研究文献比较少见。因此,本文以“萌化”语言为研究对象,进行语言本体研究和社会调查,探讨“萌化”语言的语音结构和构词类型等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语言“萌化”现象“萌”语言

一、语言“萌化”现象概述

“萌”语言最初是网络流行语中的其中一种,最初2014年“萌萌哒”句式被看做中国网络上“萌”系语境建立的标志,这是媒体首次提到“萌”系语境,随后便有学者提出“萌”系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并指出“萌系”流行语是指具有“萌”属性、“萌”要素、“萌”倾向,用来表达一种“可爱”、“喜欢”、“爱慕”等特殊感情的一类网络新语体词。“萌”系网络流行语最典型的代表包括最“萌妹纸”、“呆萌”、“超萌”、“最萌”、“萌翻”、“萌杀”、“萌萌哒”等词语,这类词汇都有“萌”字。

由最初“萌”系网络词逐步发展,这些词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限于带有“萌”字的词,而对于具有“萌”属性和“萌”倾向的词汇和语句也被划分到“萌”的范围内。比如:肿么了(怎么了)、孩纸(孩子)、伦家(人家)、稀饭(喜欢)等等这些早期在网络广泛使用带有“萌”属性的词汇和语句也将划分到“萌”系网络流行词当中。当这些词跨越网络的空间限制后,逐被人们渐使用在现实日常交流之中,甚至人们在交流之中不自觉的选用一些带有“萌”倾向的词语或语汇,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社会文化语境的改变。

而对于如何定义“萌化”语言,受众群体不同,受个体主观影响,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对于远离网络语言,对网络感知不敏感的受众群体来说,当提及“童鞋(同学)、赶脚(感觉、)孩纸(孩子)”这类改变书写形式和发音方式的词,他们不仅不认识,更会觉得怪异,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这些语言并不“萌”。而对于与网络接触较深的受众群体来说,他们大多则会定义为“萌化”语言,这一类受众群体则多为“90后”“00后”的年轻一代,语言“萌化”现象在这一类受众群体中更加明显。

关于“语言萌化”现象,本人则做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文尾附问卷),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萌”系网络词汇:“么么哒、爱你呦、亲亲、蟹蟹、寄几、孩纸、嘤嘤嘤、奥力给、好的呢、萨瓦迪”,对这些词的使用频率和在受众群体中使用的情景,以及如何看待这些词汇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多为大学生,发现在受众群体中,其中“么么哒、爱你呦、亲亲、蟹蟹、嘤嘤嘤”是他们认为是“萌”的程度,90%的人会选择在在网络社交和日常交流中使用这些词,95%的人选择在与朋友或同学交流时使用这些词,45%则是与晚辈交流使用,对于长辈则使用频率不高,并且大多数认为在网络或交谈偶尔使用,会让交流氛围更轻松。由于调查范围不够大,就全社会范围来说,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对于本人所调查的受众群体来说,他们距离网络生活更近,在年轻一代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他们更倾向于在生活中使用这些“萌化”语言,因此,语言“萌化”现象也更为普遍。

随着网络时代和主流媒体的发展,为了适应更年轻一代的表达形式,近几年来,主流媒体,政务类媒介也越来越频繁的使用“萌”化语言,在年轻一代看来则是少了些严肃,多了些轻松和可爱,也是近几年来,语言“萌化”现象多出现在大众生活中。对于语言“萌化”现象考察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二、语言“萌化”现象兴起背景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语言“萌化”现象不仅仅是现当代网络信息的产物,它的兴起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与其自身的语言特质密不分可。

早期“萌文化”的影响

“萌”本指“草木初生之芽”,是植物萌生出新芽时的一种状态或过程。而在2010年,“萌”字在网络上爆红,“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萌”被定义为“可爱,喜欢”。其新的含义则是与日本“萌文化”息息相关。实际上,“萌”在日本是“燃”(日文和萌同音,意思是“燃烧”,“燃起”)的意味,被理解为个人因人物的某些特征而萌生起像燃烧般的共鸣感觉。早期“萌”的对象是特指动漫作品里的单纯年幼的小女孩、美少女形象,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到一切美少女和美少男形象,并且不仅限于可爱、漂亮、帅气者。顽皮、呆板、冷酷甚至说话带口音等都被统统归到“萌”系里。2004年和2005年,“萌”当选为当年本全第一新潮用语。到最后,“萌”被日本人用来形容一切能让自己产生喜欢、爱慕、兴奋或执著等感情的东西。

日本“萌文化”“萌产业”在前10年我国传播广泛,甚至对主流文化形成渗透。当时我国的“80后”“90后”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网络平台上,他们热衷于创造和传播能够表达和宣泄自己情感的新鲜网络词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野望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学研究生一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