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无为”与“无败”审题立意分析解读及佳作展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老子》(第六十四章)写道:“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对于“无为”的理解,教材是如此解释的: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在本课的“学习提示”中,编者建议阅读时可以把课文中如“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类似的关系提取出来,看看《老子》重视的是什么,有没有道理。
“无为”和“无败”也是一对关系。对于老子谈及的“无为”与“无败”的关系,你有怎样的理解与判断。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立意分析解读
本次高二期末考试作文题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题目。这类题型在2023年适应性测试、2023高考新课标Ⅱ卷,以及前不久的2024新高考适应性考试中都出现过,通常是根据其他阅读材料牵引出相关的写作议题,虽为新题型,本质上依旧是材料作文。
本次作文题关联的并非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而是我们的部编版教材课文。题目选择的是学生都知道但未必都熟悉的老子思想,着眼于对“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的理解和判断。为避免阅读障碍造成审题立意困难,题目材料提供了“无为”的课文解释“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补充了教材“学习提示”中的编者建议,列举了“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类似的关系。命题一方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强调重视平常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兼顾了考试的包容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又着力避免了审题阅读的过多制约,通过内涵丰富的命题材料,为考生准确理解题意提供了足够的阐释与指引。
首先,材料明确提示:“看看《老子》重视的是什么,有没有道理。”“有没有道理”,即意味着考生需要辩证看待“是以君子无为,故无败”这句话,这句话可能有道理,也可能没有道理,可能某些限制条件下是有道理的,也可能放在一定的时代和背景中是没有道理的,考生要对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所谓“理解”,需要考生挖掘出关键词“无为”“无败”的深刻内涵,充分把握关键词在当时或者现在等不同限制性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而“判断”,则需要考生认真审视关键词句之间的内在关系,题目明确表述“‘无为’和‘无败’也是一对关系”,考生需要调动思维对这种关系进行逻辑推理,找到其中的矛盾之处予以阐释判断,或者发现其内在关联加以更丰富深刻的诠释论证。
由“是以君子无为,故无败”可知,“无为”和“无败”是显而易见的因果关系。提取出关系之后,我们要进一步去判断这个因果关系是否成立,或者说这个因果关系在什么条件或前提下能够成立。“无为”,教材解释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前半句顺应自然,一般来说就是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展开行动,或是在社会发展中顺应时代的脉动行事,通常没有太大争议,但是后半句的“不求有所作为”则需要考生更深的思考和分析。“不求有所作为”是否就完全等同于“无所作为”,或是“碌碌无为”,乃至说“平庸度日”“放任自流”“混吃等死”呢?如果是的话,那么后面的结论“故无败”恐怕难以成立,因为什么都不做,放弃作为、庸碌一生,会不会恰恰是最大的人生失败?哪怕是骑青牛出函谷关的老子,也依旧是留下了一部洋洋洒洒的《道德经》教化世人,也曾出任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何况是我们身处时代滚滚洪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代人呢?成功的反面很多时候不是没有做成什么事情,而恰恰是什么事情都不去尝试做。如果一个人一辈子不做任何尝试,不为任何事情努力,他并不是永远都不会失败,而是没有资格去遭遇失败,那又谈何“无败”呢?而当我们在“有所作为”的过程中,顺应自然的规律和社会的发展潮流,尽了一切的努力和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后,即使没有做成什么事情,也可以说是一种成功,是一种“无败”。考生若能发现这一点,能够察觉出“是以君子无为,故无败”这句话并非完全成立,能够分析出其中矛盾之处的,就可以认为是有着较好的思维品质和一定的思维能力。
当然,“是以君子无为,故无败”是不是完全不成立呢?自然不是。“不求有所作为”,也可以理解为“不妄为”,或者说“有所为有所不为”。老子目睹周王室的衰微,当时社会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他的思想无从传播,所以选择出关避世,这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不为”。这个层面上的理解首先体现出一个人处世的原则和底线,其次与前面所说的“什么都不做”的理解相比,“不妄为”多了一份主观的思考和抉择,多了一份对形势的科学把握和判断,多了一份谋定而后动的冷静和从容。这种“不妄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解恰与前半句的“顺应自然”相互呼应,当我们顺应自然规律采取行动,顺应社会发展而行事,坚守原则和底线,面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变速器换挡叉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docx
- 四川省专升本计算机基础知识资料.pdf
- “挑战杯”竞赛课学术科技作品撰写指导.ppt
- 基于PLC的校园照明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 VIP
-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2024年单独招生考试职业技能(适应)测试大纲.pdf VIP
- 新人教必修三单元综合测试 Unit 3-5.doc VIP
- 鹿血多肽的制备、体内外免疫调节活性及其机制研究.pdf VIP
- 2022年政府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 数字政府的协同化分析.pdf VIP
- 2025年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完美版.docx VIP
- 征信简版PDF个人信用报告-优征信版本-2025年2月去锁可编辑.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