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docVIP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标表述】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评价方案】

1.通过四人小组互相检查词语认读(评价单第一题)的方式,关注学生识字状况,评价目标1。(终结性评价)

2.通过同桌两人从部件紧凑、笔画占位、笔顺、写字姿势四方面进行相互检查(评价单第二题),评价目标1。(终结性评价)

3.通过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评价单第四题,评价目标2。(终结性评价)

4.联系上下文理解“打破砂锅问到底”等词语,通过评价单第三题,检验学生是否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评价目标3。(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5.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师生配合读等,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读好课文,评价目标4。(过程性评价)

【教学过程】

一、奠定基调、直入课题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积累过许多名人名言,其中有这样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读。“崛起”是什么意思?你当时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这句话是谁说的?周恩来的简介。(多媒体显示画面)

用?

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

学生找到第9自然段。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不妨试着用上过渡句,使内容更加连贯紧凑。接下来让我们跟随12岁的周恩来走进当时的东北。

三、重点深究

学习第一部分(落实目标2、3)

1.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焦点”怎么理解?

伯父对周恩来说了什么?周恩来又是怎么说的?

出示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指读,你发现什么?(周恩来一直在问“为什么?”伯父的话都是感叹号)

2.对于周恩来的表现,文中用了一个词叫做……“打破沙锅问到底”,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非常不解)

谁能读出周恩来的内心感受,指读。

3.你从伯父的话中又体会到了什么?(无奈、叹息)

4.谁能读好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

5.听了伯父的话,他疑惑不解经常这样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指读,齐读。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话。在读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学习第二部分(落实目标3、4、5)

1.通过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你觉得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

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

一个惹出麻烦,没处说理的地方。

是不是真如伯父所说的那样呢?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学生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第八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人物的词句并注明属于哪方面描写。

(2)思考并讨论:透过这些描写,你仿佛听到他们内心在说些什么?

3.改为陈述句: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由此可见,租界

文档评论(0)

183****95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