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动物生理学第九章肌肉(Muscle)本章重点粗细肌丝的组成,骨骼肌收缩的机理—“滑行学说”,兴奋-收缩偶联,骨骼肌的收缩形式,运动终板,运动单位,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终板电位。第一节肌细胞的收缩机理一、骨骼肌的功能结构(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微细结构(图)肌小节:两条Z线间的区域长度=1/2明带+暗带+1/2明带(二)肌管系统1.横管(T管):兴奋传递的通路;2.纵管(L管):是肌细胞内的钙库,膜上有钙泵,能通过对Ca2+的贮存、释放和回收,触发和终止肌原纤维收缩;3.三联管:横管和纵管衔接部位,使横管传递的膜电位变化与纵管终池释放回收Ca2+的活动耦联起来。二、骨骼肌的微细结构——肌微丝(一)粗肌丝1.粗肌丝结构:肌球(凝)蛋白2.横桥的作用:(1)与肌动蛋白分子呈可逆结合,拖动细肌丝向M线方向扭动(2)具有ATP酶活性,被激活后可分解供能(二)细肌丝由肌动(纤)蛋白、原肌球(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原宁蛋白)组成1.肌动蛋白:在肌浆中形成两条串株状的链,是构成细肌丝的骨架和主体。2.原肌球(凝)蛋白:在肌肉静息时位于肌动蛋白与横桥之间,掩盖其结合位点。3.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引起原肌凝蛋白构象改变暴露结合位点三、骨骼肌收缩的机理(一)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1.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终板)运动终板:运动神经纤维末梢终止在肌纤维表面构成卵圆形的板状结构。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叫做一个运动单位。二、骨骼肌的能量代谢(一)骨骼肌收缩的能量来源直接能源:肌肉内ATP分解供能最终能源:糖类无氧酵解和营养物质的彻底氧化ATP→ADP+Pi能量用途:大部分供横桥摆动、肌丝滑行小部分维持各种泵的功能复习思考题一、解释单收缩强直收缩运动终板兴奋-收缩耦联二、问答题1.横桥的作用。2.肌丝滑行学说的要点。3.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过程。粗肌丝分子排列示意图第十章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目的要求:掌握神经元的功能、突触传递和反射活动规律等了解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了解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第一节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一)神经元(neuron)基本结构1.功能:神经元有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的功能。2.分类(二)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性、不衰减性、相对不疲劳性二、突触突触:两个神经元之间彼此接触的功能部位(一)突触分类1.接触部位?轴-体突触?轴-轴突触?轴-树突触?树-树突触2.传递信息方式:?化学性突触?电突触(缝隙连接)3.功能:?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二)突触的结构(化学性突触)(1)突触前膜:突触小泡,内含Ach;(2)突触间隙:宽约20~40nm;(3)突触后膜:特殊受体与Ach结合,胆碱酯酶水解Ach。(三)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突触传递:冲动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1.兴奋性突触传递2.抑制性突触传递(四)突触传递特征(1)单向传递:从突触前到突触后神经元;(2)突触延搁:信息传递时出现时间延缓;(3)总和作用:时间总和与空间总和;(4)兴奋节律的改变;(5)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和易疲劳。(五)突触抑制1.突触后抑制:由于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不易去极化而呈现抑制。①传入侧支性抑制:指感觉传入纤维的冲动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其作用在于使互相颉抗的两个中枢的活动协调起来(亦称为交互抑制)。2.突触前抑制(前膜去极化)当突触后膜受到突触前轴突末梢影响,使后膜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兴奋而呈现抑制的现象。A-B:轴-轴突触A为中间的兴奋性神经元①没有B存在时,A兴奋在C上产生EPSP,触发C兴奋;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城市轨道交通车厢LCD电子地图设置标准、列车车门号编号设置原则、各线线路号.pdf VIP
- 乡镇政法委员个人述职报告.docx VIP
- 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答案.doc
- 2023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公共课《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docx VIP
-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育才第二中学中考一模物理免费试卷完整版.docx VIP
- Q XMJL 644-2016_XML504系列工程车 企业标准.pdf
- 数字化转型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docx VIP
- 冷锅串串项目商业计划书.pptx VIP
- 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理论试题(题库).pdf VIP
- 晕血晕针的应急处理.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