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构建“活态语文”践行“以文化人”
——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教学实践为例
“以文化人”的提法自古有之。新时代,文字、文学、文化,由点到面,最终落在化人养心、培根铸魂上。
高中语文学科处于立德树人的前沿,多少代人循着“工具性”“人文性”等方向不断探索着。大家明晰语文就在身边,却又不知如何放下课本,从学生的心里种出苗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活态语文”的构想,其教学便是“化”的具体形态与过程。“活态”是事物的鲜活状态或活动的形态,是一种“非仅限于文本与静态物质的”灵动自由的状态,具有艺术、科学与社会等综合价值,有交互性、独特性、发展性。“活态语文”是指在语文学习中,设置特定时空,让学习者身心在场体验鲜活,陶冶心性,提升核心素养。我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为例,谈谈对构建“活态语文”,践行“以文化人”的策略的认识。
本单元从属必修“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承载的课程内容是“古代诗歌审美鉴赏阅读与评论写作”。第七课选编了曹操的《短歌行》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诗歌展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状态。基于单元学习的整体任务与学情,我的教学设计以活动实践、自主学习为主线,围绕“诗意人生中的选择”这一人文主题,从积累鉴赏、诵读体悟、写作表达(写作体现在诵读脚本与评价表的创立,以及文学短评的创作上)三个方面落实学习任务。
按照从自主阅读到赏鉴诵读,再到各抒其志、尝试评价的认知顺序推动学习进程。形成“探(其人其事的发现)—一诵(其诗其情的感知)—赏(艺术魅力的挖掘)—二诵(出世入世的碰撞)—思(‘招贤榜’‘拒仕书’的选择)—再诵(涵咏提升文化传承)”的学习闭环。用“一诵”与“一赏”落实“知人论世”文学评论方法的应用;用“二诵”与“一评”来深化学生对两位诗人人生选择的理解;最后用“一写”来扣住学写文学短评的要求。
在教学中,我尝试将“活态”带到课堂,并力图以“活态”成就文化浸润。
一、诵读,求文字之活态
《孟子》中写到“诵其诗,读其书”。“诵”通常被认定是文字的另一种活法,也是当下日常教学中的要务。
(一)诵读中的层次性
“一诵”,初步体味曹操对时光、贤才、天下的忧思,揣摩诗韵;“二诵”,是完成诗文感知后,从声与情、内与外、诗与乐、诗与画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小组诵读方案设计,体会四言乐府与五言古诗在音韵美、文辞美、情感美的差异,尝试交流诗作魅力;“三诵”,涵咏诗歌,巩固提升。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是为“深味式”诵读。
(二)诵读中的音韵性
在实践中,我启发学生找寻诗文音韵上的特点:“舌根音与舌面音不同的表现效果?”“字音开口程度是否与诗人想表达的情绪有关?”“动手查查每一句尾字的古音,看看有什么收获?”“《短歌行》若为五言会怎样?”由文字而语音,由语音而回归文字,声与情才能达到“并茂”。
二、情境,求课堂之活态
“情”为经,即将情感、意志等心理要素的触发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以“境”为纬,通过创设各种具体的语言、思维环境,拉近语文习得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现实途径。
很多人认为,情境存在于导入时,一定是“物化环境”或教师预设,但事实上,思维碰撞后的交流环境、学生在课堂生成的情感氛围等,都是有效情境、是活态的。
(一)抓住情境的稳定性
实践证明,当教师创设的情境恒久存在于整个授课过程中时,学生的学习串联度会更强,课上交流会更带有模拟性。第七课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化身穿越千年的魏晋“士人”,我们细心品读,知人论世,并思考在那动荡的年代,自己会选择“出世”还是“入世”?进而高声品读,领悟四言诗在曹公笔下焕发的生机。当全体同学为诗歌的艺术所折服时,我适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饮宴宾客,高唱本诗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演员的表演、背景音乐、布景以及导演对镜头切换的把握依据是什么。分小组从声与情、内与外、诗与乐、诗与画中任选角度,进行两诗诵读方案设计,并展示说明本组的“抉择”。就这样,“士子”的身份、乱世的选择始终贯穿在学习中,呈现出一致性、稳定性与深入性。学生的思维是活的,生成的阶段性反馈也是活的,整个教学过程是活态的。
当人与文本静态关系转换为人与“生动的活态”学习环境的关联,就能够达到物我相通,将过去“学生与书本”片面的、单向的、静态的关系转变为“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多维的、交互的关系。学习过程即变为一种立体式、体验式的认知活动。
(二)实现情境的生活性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沟通中外的“四方馆”开在校园;“上巳节”的欢庆活动办在校园;儒道辩士的“学宫”呈现在校园;外国诗的“诗评联合大会”也成立在校园。
个人的生活世界,由他们所属群体交织的文化力量组成,并由社会语境所构建。学习者进入一定的真实的、活态学习情境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