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农田鼠害基本知识点
1、鼠类系啮齿动物中的主要类群,啮齿动物包括啮齿目和兔形目动物。
2、啮齿动物的体驱分为头部、颈部、驱干部、尾部和四肢五个部分。
3、构成啮齿动物毛被的毛可分为针毛、绒毛和触毛三种。
4、啮齿动物的毛色有单色毛或毛尖毛基不同的双色毛和三色毛。
5、啮齿动物的牙齿依其形态和功能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
6、根据鼠类较为固定的栖息场所,可将鼠类分为野栖鼠和家栖鼠两大类。
7、根据鼠类的不同生活习性和栖居方式,可将鼠类分为树栖、地栖、半水栖三大类。
8、鼠类洞穴通常由洞口、洞道、窝巢、仓库、厕所、盲道等部分构成,称洞系。
9、最先被鼠类取食,且取食频率最高,这样的食物被称为嗜食性食物;
10、常被鼠类取食,但取食频率较低的食物,称为可食性食物;
11、很少被鼠类取食的食物,称为偶食性食物。
12、鼠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食物营养价值,还取决于食物的可获得性。
13、鼠类盗食新的食物时常表现为先进行试探,然后再取食,或回避、拒食。
14、鼠类活动包括觅食、打洞、筑巢、求偶、避敌、迁移、越冬、蛰眠等。
15、与鼠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因素有鼠种、年龄、性别、环境、气候、季节和时间等。
16、根据不同鼠类长期适应的活动规律,将其分为夜行性、昼行性和昼夜活动3种类型。
17、按鼠类活动频次与24小时的关系可分为单峰型、双峰型和多峰型。
18、夜行性鼠类多活动于黄昏后或黎明前几小时,每晚出现2个活动高峰。昼行性种类一般上午和黄昏前活动频繁。每天出现2个活动高峰。
19、啮齿动物与繁殖有关的生理生态现象可分为发情、交配、妊娠、产仔和哺乳五个阶段。
20、雌性动情期分为:(1)动情前期(2)动情期(3)动情后期(4)安静期。
21、胚后发育期大至可分为四个阶段1初乳期自初生至15日龄;2幼鼠阶段25-25日龄;3亚成体阶段25-70日龄;4成体阶段70日龄以上。
22、鼠类的婚配形式可以分为单配偶制和多配偶制。
23、鼠类的社群行为有避敌、迁移、越冬、蛰眠。蛰眠可分为不定期、间断性和不间断性三类。
24、冬眠动物冬眠时的体温一般在0.1-10℃之间,低于0℃时会被冻僵,高于10℃时会使动物苏醒而恢复活动状态。因此,冬眠动物的窝巢都在冻土层以下,-1-10
25、农田鼠害猖獗的原因一是乱砍滥伐农田林木,随意开垦荒地,耕作制度不合理,改变了天敌与鼠类的栖息环境;二是无节制的猎杀毒杀农田鼠类天敌,破坏生态平衡;三是长期依赖鼠药使一些农田鼠类产生了抗药性,增加了灭鼠难度。
26、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分布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鼠类年龄组成、性比率、多型现象等。
27、社群序位是鼠类群体生活中对资源占有的形式,包括在群体的趴卧顺序、交配优先、采食次序、警戒、护巢避敌行为等。享有较高序位的个体占有资源优势,其存活与遗传的机率均大于低序位个体,位序通过争斗或遗传等形式决定。也有些序位与年龄有关,占椐优势序位的强壮个体是灭鼠中的重点。
28、巢区一个个体或一个家族进行正常觅食、交配、育幼和避敌等日常活动的区域。
29、领域有些鼠种在巢区内,特别是在洞口周围一定区域内不准同种或异种个体侵入而进行积极防御的区域范围称为领域。
30、外激素的释放方式有两种,直接释放到体外,或寄放在一些物体或生活基质上。外激素的传导介质是水和空气,传播方式有静态(布朗运动)和动态(媒介物的流动)。外激素的作用,雄性外激素能够诱导性成熟,在一定密度下刺激性早熟,或密度过大时抑制性早熟,还能促使雌鼠发情,调节繁殖周期;中断(陌生)或(配偶)促进妊娠;吸引异性与繁殖有关;吸引同性为争夺领域行为的支配;种内联系,种间隔离,报警等。
31、鼠类的种群数量随气候和食物的变化,表现为季节性消长和年度变动。一年繁殖一次的鼠种季节变动曲线呈单峰型,一年繁殖多次的鼠种多呈双峰型。
32、鼠类的年度数量变动一般可分为稳定型、周期性波动型和不规则波动型。
33、周期性种群数量波动,一般要反复经历增长期—高峰期—下降期—低谷期四个时期。
34、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及其作用:种群数量变动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入率的影响。而他们又分别由性比、胎仔数、妊娠期、成熟年龄、怀胎率、怀胎次数、年龄结构等生理因素所决定。个体的生理体质状况好坏直接影响群体的数量变动,个体的生理生化指标受环境因素影响,也受遗传多态的影响。
作用:A、行为调节鼠类争夺生存空间、食物、领地、配偶等行为,在种群密度大时,资源有限,争斗频繁,竞争加剧,个体间的相互干扰、环境恶化,不利于鼠类生存繁衍。与之相反,在种群密度小,资源充足,争斗减少,竞争减缓,个体间的干扰小、环境优越,有利于鼠类生存繁衍。B、内分泌调节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个体间的相互干扰、争斗频繁等种内竞争增强。作为一社群压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