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4-粤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六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学习魏征直言进谏的精神,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感受魏征的上谏艺术,把握上谏的意义。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隋末大乱之时,魏征曾有一腔政治抱负,却无从施展,他先是参加了李密的瓦岗军,后来几经周转归顺了唐朝,进入太子李建成的东宫任职,此时的魏征本以为可以大展鸿图了,没成想不久又陷入到李世民与李建成,两兄弟太子之争的漩涡中,最后李建成被杀,魏征被唐太宗李世民收服,并得到重用。至此魏征的满腔抱负几经辗转,终于在贞观时代发挥出来了,其中他对唐太宗的进谏也成了一段千年佳话,作为君臣关系的典范永载史册。

二、作者介绍:

据史书记载魏征上书多篇,绝大多数被唐太宗采纳,那么魏征为什么能够进谏呢?

据《旧唐书》和一些史书记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有治国之才。对国家有充分的理解。

二、性格刚直。是性格因素,着两条是他进谏的基础。

三、知遇之恩。玄武门政变之后,作为东宫的重要官员,李世民没有杀他,反过来重用他,这在一般的知识分子看来就是“知遇之恩”,就是“士为知己者死”,他豁出去了。不管皇帝高不高兴,只要对人民好就非提不可。

四、尽职尽责。魏征一开始只是东宫的一个小官后来做到谏议大夫(五品)唐代设的谏管就是专门给皇帝提意见的官,谏议大夫是最高的。所以给皇帝进谏是职务要求,他不进谏谁进谏。后来又作了秘书监(从三品)这是一个文臣,管理图书资料的官,唐朝的宫廷藏书就是从他开始丰富起来的。唐代处于一个历史高点,隋朝那么兴盛稀里哗啦就灭亡了,其中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学习,唐代的人很喜欢学习,将治国的经验教训编辑成书,积累治国之道。二十四史中有三分之一都是贞观时期编辑出来的。

另外皇帝除了这个头衔之外又给加上了一个“参与朝政”的名号,可以参加皇帝身边的御前会议。唐代朝廷会议分为三个级别:

行政办公会议(部长级)——政事堂会议(宰相级)——御前会议(皇帝级)

因为他参加朝政所以就可以随时随地提意见。

贞观七年作了门下省长官“侍中”,专门审核皇帝命令,对了发下去,不对就反驳回去,魏征为什么留下那么多的意见,就是因为他到死都是做了这样的职位。从谏议大夫到秘书兼再到门下省长官,他就是提意见的角色,进谏本来就是魏征的工作,“在其位,谋其政”,如果魏征不进谏就是工作不到位,如果进谏没效果,就是工作没能力。

贞观十七年,唐朝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了,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板书)(接下来读课文、翻译课文,文本疏通见书上注释。)

翻译第一段:

根本——同义连用,解释成植物的根,“本”是象形字“木”的基础上加上符号表意而成,植物的根部是“本”,植物的末梢叫做“末”有成语本末倒置,形容主次颠倒。

浚——形声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浚,抒也。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段玉裁用年的时间花费了一生的积蓄出版而成的)“抒者,挹(音“易”解释成“舀”)也,取诸水中也。”此意可组成浚泥船、浚沟渠;第二个意思是形容词“深的”,可以组成浚沟、浚谷;第三浚个意思是“搜刮”可以组成浚财、浚削。

提问:这一段的论点是哪一句?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应该想到的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再问:为什么作者没有直接提出这一论点?

明确:木头生长要固根、水流长远要浚源这些是日常熟知的道理,以此来讲一个抽象的道理,使说理更加透彻、更加形象。这在议论文中叫作比喻论证。

第二课时:

翻译第二段:

凡百——《辞源》上解释“泛指一切,概括之词”例如“凡百君子”后来转为诸君、众人之意。

克——解释成“能够”,例如“克勤克俭”;“与克期而至”中解释成约定的;“克己奉公”中解释成克制自己,奉行公事。

纵情——这里是放纵情感,含贬义;现在没有贬义,纵情就是尽情,例如“纵情歌唱”

傲物——傲形容词作动词,蔑视、看不起。例如“傲世”;物在这里指“别人”例如“恃才傲物”

提问:作者说“可畏惟人”惟,只有、只是,表强调。人指民众。只知道这样就行了吗?不行,还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令人可怕的是民众呢?

明确:令人害怕的是民众的怨恨,也就是“民怨”,《尚书》中说“怨不在大,亦不在小。”臣民的怨恨不在事情的大小,因小而大。强调的是民怨的可怕,所以凡是使臣民怨恨的事都不能做。下文“载舟覆舟“正是民怨可怕的最有力的证明。

教师:这一段进一步阐释了为什么要得天下后为什么要“行节俭、考虑危机”,因为民怨可以覆舟。

翻译第三段:

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喜好的东西(美色、玉杯等能引发贪欲的事物),年全国高考翻译“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翻译成居住在多个城市,见到能引起贪欲的事物却不改变本性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