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摘抄24年5月6日-5月12日《爱莲说》:一位古代哲学家对于完美人格追求的自我表白.docx

阅读与摘抄24年5月6日-5月12日《爱莲说》:一位古代哲学家对于完美人格追求的自我表白.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爱莲说》:一位古代哲学家对于完美人格追求的自我表白

中国传统文化有几张精美的名片。

一张是梅花,一张是菊花,还有一张是莲花。

其余还有像竹子和牡丹花等,这里只重点说莲花和它的代言人周敦颐。

周敦颐是一位哲学家,宋朝程朱理学的开山鼻祖,著名的程颐程颢兄弟都是他学生。

周敦颐老家湖南道县,自幼喜读诗书,后在舅舅举荐下当过几任小官,且政声不错。但他志不在官,晚年定居庐山脚下,创办濂溪书院,开坛讲学。

也许因为有为官经历,周敦颐对官场的污浊和追名逐利的世风有切身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逐步有了清醒的自觉。这期间,莲花的形象在他的脑子里渐渐变得明晰起来,成为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北宋嘉佑八年(1063年),周敦颐在他47岁时,写就在心里酝酿已久的千古名文《爱莲说》,其时他正在虔州(今江西赣州)通判任上。

在《爱莲说》中,周敦颐将自己理想中的美好人格,也就是君子的形象,通过莲花形象的刻画,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这篇《爱莲说》,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周敦颐对自己追求理想人格的一种自我表白。

周敦颐笔下莲的形象中,最重要的两点是“出淤泥而不染”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能不受污泥沾染,这一点确实难得。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放在当时和当世,有几人能做到这点?

而且在周敦颐看来,陶渊明那种隐士型人格当然不错,为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不受沾染,而宁愿归隐田园。但与莲生活在污浊中,却能不受世俗的影响,还有差距,因为一个消极,一个积极。所以他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而“予独爱菊”,以示对陶渊明隐士型人格的保留态度。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多有一种依附型人格,依附于权力,依附于君王,缺少独立意识,哪怕是大名鼎鼎的屈原和李白也一样。他们的最高理想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所以屈原以常以美人自比,在得不到楚怀王信任和重用后,便投江自杀了。至于李白,看他拍杨贵妃马屁的那几首《清平调》词就知道了。

而周敦颐在这一点上就保持着一种清醒和难得的独立。所以他最欣赏莲的另一重要品质是“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虽天生丽质,却不以妖媚而邀宠;可以远远欣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内心通达,有足够的智慧,不生藤蔓,不会去攀附别人;不生枝节,保持定力。“亭亭净植,香远益清”,笔直洁净地挺立在那里,散发出迷人的人格魅力,距离越远,越发清香。

在周敦颐心里,莲花形象就是君子形象的化身,莲满足了周敦颐对君子美好形象的所有想象。

也许是知道自己对莲的形象刻画太过完美,所以在《爱莲说》中,周敦颐不无感慨地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陶渊明这样的隐士,现在已经很少听说,像我这样的君子,就更没有了,然而,喜欢富贵的的追名逐利之徒,那就太多了啊!

文档评论(0)

186****62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