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10.古诗三首
《石灰吟》《竹石》
一、教材分析
本课所在的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两个语文要素:
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二是“查阅
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两个要素学生都已经接触过,这
次复现意在强调对这两个要素的综合运用。
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均为咏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较为含蓄。
本课时所学习的《石灰吟》和《竹石》中,诗人于谦和郑燮分别借咏
石灰、竹石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学习中,应注重相关资料的收集
和整理,帮助加深对诗句以及诗人心境的理解和体会,同时还要关注
学生是否理解诗人托“物”所言的“志”,以及在这“志”中体会
到的诗人的品质。
学生在《马诗》的学习中通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结合注释,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联系生活;拓展链接,丰富理解”这样的方法
理解了诗意,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也通过“托物言志”这一表达方法
的学习感受到了诗人的理想与抱负。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继续引导
学生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将所托的“物”和诗人的自我形象融合
在一起,还可以进行对比阅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志向,领悟诗
人通过具体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读准“劲”的字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
(二)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
(三)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比较三首古诗表达方法的共同点,深入学习“托物言志”
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诗人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了解表达方法。
上一节课中,诗人李贺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个事物来表达自己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说一说:还记得上一节课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吗?
预设: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找关键词,
想象画面;拓展链接,丰富理解。
3.揭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石灰吟》和《竹石》。
(相机板书:石灰吟竹石)
(二)了解诗人,初步感知诗意
1.介绍诗人。
(1)知道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了解他们吗?
(2)学生自主交流。
(3)教师结合课件介绍。(出示资料)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名臣,军
事家。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
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2.过渡。
《石灰吟》是于谦12岁时写下的诗作,郑燮是“扬州八怪”之
一,两人都是十分有才之人,那么他们想借“石灰”和“竹石”分别
表达什么呢?赶紧去读一读这两首诗。
3.初读古诗。
用上之前交流的学习方法先读一读《石灰吟》和《竹石》,读准
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朗读)
(1)读好《石灰吟》:
①读通、读顺:注意“凿”“碎”是平舌音。
②明确诗歌节奏。带着这样的节奏,再读一读这首诗。(出示《石
灰吟》)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读好《竹石》:
①正音:强调“燮”和“劲”的读音。
②读出节奏。(出示《竹石》)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2课 电子支付 教学设计 八上信息科技浙教版.doc
- 第3课 在线交流 教学设计 八上信息科技浙教版.doc
- 第4课 在线协同 教学设计 八上信息科技浙教版.doc
- 第5课 在线应用的实践 教学设计 八上信息科技浙教版.doc
- 网络诈骗统计——公式、函数、引用人教版 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docx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学设计.pdf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公开课教学设计.pdf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2《为人民服务》公开课教学设计.pdf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3《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公开课教学设计.pdf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两小儿辩日》公开课教学设计.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