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枯萎病的识别及防治.ppt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豆枯萎病的识别及防治

《大豆种子生产技术》

教学目标

1.掌握大豆枯萎病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

2.学会大豆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大豆枯萎病是系统性侵染的整株病害,染病初期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变黄至黄褐色萎蔫,剖开病根及茎部维管束变为褐色,后期在病株茎的基部溢出桔红色胶状物,即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1.整株。幼苗发病后先萎蔫,茎软化,叶片褪绿或卷缩,呈青枯状。不脱落,叶柄也不下垂。成株期病株叶片先从上往下萎蔫黄化枯死,一侧或侧枝先黄化萎蔫再累及全株。

2.根系。病根发育不健全,幼苗幼株根系腐烂坏死,呈褐色并扩展至地上3-5节。成株病根呈干枯状坏死,褐色至深褐色。剖开病部根系,可见维管束变褐。

3.茎部。病茎明显细缩,有褐色坏死班,病健部分明,在病健结合处髓腔中可见约0.5厘米宽粉红色菌丝,病健结合处以上部水渍状变褐色。后期在病株茎的基部产生白色絮状菌丝和粉红色胶状物,即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病茎部维管束变为褐色,木质部及髓腔不变色。

一、为害症状

二、病原物

FusariumoxysporumSchl.f.sp.tracheiphilumSnyderetHansen.称尖镰孢菌豆类专化型,属真菌界、半知菌类(无性类)、丝孢纲、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镰孢属真菌。菌丝无色,分隔。

有大小两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平直或略弯,具隔膜3~6个,多3~4个,顶胞稍尖,有脚胞或无;小型分生孢子无色,具1个分隔或无,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大小5~12.5×1.5~3.5(μm)。

厚垣孢子分圆形和椭圆形两种,前者直径8~12μm,椭圆形的大小7~10×5~7.5(μm),厚垣孢子单个顶生或串生在菌丝中间。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种子也能带菌),能在土中营长时间的腐生生活。

病菌借助灌溉水、农具、施肥等而传播,从伤口或根冠部侵入,在维管束组织的导管中繁殖,并向上扩展。病菌发育适温为27~30℃,最适pH值5.5~7.7。

发病适温为20℃以上,最适宜温度为24~28℃。在适温范围内、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病害发展迅速。

四、发病因素

1.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地下害虫、线虫多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

3.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用易感病种子易发病。

4.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高温、高湿、多雨易发病;连阴雨过后猛然骤晴发病迅速,可引起大面积萎蔫死亡。

5.大棚栽培的,不放风排湿,引起湿度过大的易发病。

五、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的1.2%-1.5%的35%多福克悬浮种子包衣剂拌种,也可用种子重量0.2%-0.3%的3.5%满适金悬浮种衣剂、0.2%-0.3%的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或1.3%的2%菌克毒克水剂拌种。

2.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用抗枯萎病的品种;重病地实行水旱轮作2-3年;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闲耕时,田间覆盖塑料薄膜,利用热力进行土壤消毒;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间销毁。

五、防治方法

3.化学防治: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然后对病株穴喷淋药剂,防止病害继续蔓延。药剂可用50%甲基托布津悬浮剂5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300倍液或70%琥胶肥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穴淋对好的药液0.3-0.5升,每隔7天一次,共2-3次。

谢谢观看

Thankyouforwatching

文档评论(0)

vermonth155-2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ppt课件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613506700006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