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docx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各位考官,下午好,我是今天的第X号考生,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专题第六课“宋词”中“辛弃疾词”的第二首。本单元选择了四位宋代著名词人的作品,本文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优秀作品,入选本单元。本词是作者在镇江的北固亭写下的一首怀古词,上阙用了孙权和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的事迹,暗示应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下阙用刘义隆冒进误国暗示当时统治者一意孤行,不听合理建议,表明自己坚决抗金但反冒进的政治立场,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愤之情。

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词积累,在理解诗词大意上没有多大的难度,但是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有所欠缺,对词中出现的典故可能不了解,从而体会不到词人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情感。这就需要老师在上课之前布置好预习功课,要求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诗词含义。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词大意,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本首词的典故,并体会用典的妙处,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情怀。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立本科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本文运用的典故,教学难点是体会词人心怀杀敌报国的理想,但是壮志难酬、岁月蹉跎而老大无成,内心交织的慷慨忧愤的复杂感情。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本节课开展的主要方式是学生诵读、师生问答及合作探究,通过教师的范读、点拨、引发、讲授、师生互动等方式,深入理解本词。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加深体会,提高古诗词阅读鉴赏的能力。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讲解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复习导入的方式。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要求学生背诵全词。顺势引出这样的导入语: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课题)由曾学过的内容过渡到对新知识的探究,进行情感渲染,为讲解新知识做了铺垫,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地走进文本。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学生能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此环节我会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随后我会进行示范朗读,并要求学生注意划分朗读的节奏。之后请两名学生代表朗读,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最后请学生整体齐读,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的前提下,以读代讲,为后面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做了铺垫。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在深入研读环节,首先我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经过课前的预习能够回答出:做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很多典故。(板书用典)紧接着,我会顺势询问学生:文中的这些典故分别是什么?在文中分别对应了哪句话?学生能够明确文中分别用到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人的典故,并找到对应的句子。(板书)已知文中用到的典故之后,我会趁机组织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在5分钟时间内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讨论结束请小组代表回答。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典故表达出词人致力于忠心报国,却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慷慨悲愤之情。(板书)学生在课前查阅了资料,在课上进行小组分享交流,会进行思维碰撞,加深对典故的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将在多媒体上展示辛弃疾创作这首词的背景,学生对辛弃疾的认识各抒己见。学生之前只是通过对本文典故的了解来揣测词人的思想感情,这个时候展示写作的背景,还原历史,会让学生对词人当时立志抗金、收复中原,却不被重用,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感情感受更加深刻。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我会及时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带着感情再次整体齐读本词,再次感受词中透露出的苍凉、悲壮与豪迈,在情感上进行拓展延伸。

课堂就在学生的质疑探讨,老师的点拨中结束了,但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

文档评论(0)

151****29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