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五代导演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第五代导演分析

作者:王宇

来源:《中国商人》2018年第5期

一、中国第五代导演作品特点

由于个性使然,每位导演的影片风格及特点都会有所不同,但因为相似的生活环境以及成长背景,又会或多或少地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将这种共鸣渗透到自己的影片之中,使得第五代导演的作品有以下特点:

(一)对社会底层的关怀。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主要成员是“文革”后在新的时期崛起的一批电影导演,他们经历了“文革”的浩劫,成为了恢复高考制度后首批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在这之前,由于其特殊的成长过程,使得他们把目光投向了那个被他们熟知的领域,用同情却不滥情、深刻却不繁琐的笔调叙述影片的内容,从而使观影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冲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后,这群满是理想与激情的年轻人在淋漓尽致挥洒个性的同时,不得不去思考同样的一个问题:那便是人性。他们会把视角过多地转向“人”的本身,关注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从而展现他们高度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中国第五代导演带着创作的激情与对未来的憧憬向影坛迈进,他们的作品不再是政治的延续,政治烙印也不再鲜明,转而来之的是对祖国、对民族、对这块土地深沉的爱。当他们把这份沉甸甸的爱融入到影片中时,所展示的画面绝不是单纯的影视资料,而是让人爱的故事。以陈凯歌为例,其所拍摄的《黄土地》,单单是它非情节非人物的造型因素,就已经使得影片成功了一大半:气势恢弘的黄河、广袤无垠的黄土地、鼓乐喧天的迎亲队伍、规模浩大的腰鼓队伍,无不将陕西高原的古朴与苍凉竞相展示。这种情结绝不是偶然迸发的,而是与生俱来,一直萦绕在心的。

二、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创作成就

有着“现代电影之潮声”之赞的中国第五代导演,不仅仅只是不断的创造获得大奖的辉煌,在这背后,其所获得的艺术成就更是值得深入分析的:

(一)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正是因为第五代导演,才使得中国的电影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再是单纯的政治反映,也不再被沉重的枷锁所束缚,他们拍摄的影片在中国的银幕上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

(二)使得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第五代导演真正开始了中国电影的世界之旅。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陈凯歌与张艺谋最先开始中国际影坛频频获奖,例如1986年的《黄土地》(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获法国南特电影节最佳摄影奖;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第五代导演又一次引发了世人的瞩目:1990年,张艺谋的《菊豆》入围威尼斯,同时首开中国电影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先河,此外,《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蓝风筝》等等,均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中国第五代导演以咄咄逼人的横扫之势造成中国电影到处开花的壮观景象,使得中国电影成功地走向了世界。

三、中国第五代导演创作的发展趋势

(一)影片走上商业化路线。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影业也必须去适应改革大潮,也必须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则。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欧洲电影、美国大片等都大量的涌入中国市场。因此,要想在巨大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作模式以及影视创作风格,到了20世纪初,第五代导演走上了高投入、大剧作的商业化路线,并且也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二)影片的质量对于原作小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导演花大手笔创作影片的同时,一个显著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那便是电影原创剧本的大量匮乏,没有好的原创剧本,那导演的拍摄便只能是对原有小说的编改,造成了影片对原创小说过度的依赖。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没有系统的电影剧本创作老师,无法培养更多的这方面的专业素质人才;其次是电影剧作家的稿酬偏低,在当今物质利益的时代,也就很难激发电影剧作家的创作热情。

(三)票房压力与个性思考的矛盾。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像是一种特殊的工业产品,需要高投入与高回报,当电影被迅速推向市场的时候,观众的审美也会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便是对电影导演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得不收缩甚至是隐藏自己的个性,而去创作逢迎大众口味的作品,毕竟当下评论一部影片好坏的标准,就是票房的高低,在这样一个不是标准的“标准”之下,导演的个性必然会在票房的压力之下变小。

参考文献:

[1]石竹青著.影视编剧基础[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小丽,徐甡民著.九十年代中国电影论[M].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杨远婴,潘桦,张专著.九十年代的“第五代”[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4]尹鸿,凌燕著.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5]陆绍阳著.

文档评论(0)

宝y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好文件大家想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