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会计干货之我为什么不要拿年终奖.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ips】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会计实务-我为什么不要拿年终奖?

先澄清一下,这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情。

我不要拿年终奖,不是矫情,而是觉得年终奖是一种很low的玩法。我是从考核周期与契约关系两个方面得出这个观点的。

考核周期的匹配度。考核周期如何确定,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经济体是在发展中状态还是已经步入发达阶段。我对此有如此深的感受,还要拜谢年中完成的收购。不是收购别人,而是我供职的一个经营了三十年的美国上市公司被A股上市的民企给收购了。从我财务的本职工作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季报到年报的转换。虽然A股上市公司也要公布1季度,半年报和3季度报,但那是未经审计的。言外之意,我给了误导人的财务数字也没有法律后果。

而在美国的上市公司,年味越来越淡了。投资者更关心的是每个季度的绩效。也因此,很多美国上市公司的奖金激励也按季度来定了。

去年初,我还属于美国上市公司的高管。我的奖金被切成几份分到每个季度。3月份销售差了点,4月份做再多也无法弥补。因为季度开始的时候我们就预告了销售预期,3月底的季度就这样一分钱都拿不到。反之,6月底结束的Q2达标了,全额拿当季度的奖金,不受Q1的牵累。

而下半年,归属于中国股市上市的民企之后,我们开始讨论年终奖了。因为,这里的惯例是:最严肃的经营者述职报告是以一年一度的年报形式呈现的。资本市场的盈利期待模式不同,带来的绩效考核也不一样,员工的奖金模式自然就跟着变了。

大家知道,考核周期的确定是以出资人的关心程度来确定的。我再举个例子,假如说你老爸有一大笔产业交给了你。他说:我要云游四海享受人生了。不过五年之后我会回来看你的经营状况的。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你买了一台使用寿命为5年的机器,你第一天全部提完折旧与一直不做,等他回来前的一天把这机器的全部费用入账,两者有区别吗?当然没有。

这个极端的例子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太平洋那边的市场,投资人对交托的经营者看得非常紧。而这一边,投资人要一年之后才能看到经营绩效。甚至,年报可以到第二年的4月底前发,人家那边来年第一季度的季报都发表了。这说明什么?要么这里的投资人不在乎,要么在乎了又耐之如何?

投资期待与绩效述职的脱节,这是反映一个资本市场成熟与否的关键标志。经济学里有个术语来描述的:efficientmarket,市场效率。

第二个显得low的地方,是年终奖里包含了太多的人制特色。特别在私人企业,年终奖没有透明度,无法期待。我有一个从外企转入民企工作的职业经理人朋友,跟我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到年底了,一群高管在议论年终奖。谁都猜不透老板的心思,大家很关注,又不知道怎么去问。大家互相推搡,要选一个他们认为最受老板信任的人去问。后来转了一圈,终于想到了:去问老板的司机。

普遍的情形是,年终奖在老板肚子里。发还是不发,想发多少,给谁都一点,全由老板一个人说了算。老板在一个企业不容置疑的极权,资本的话语权以外,年终奖又成了一种皇权独大的巩固机制。

而我以前的美国上市公司却是另一种玩法:年初经董事会通过的奖金方案会公布给员工,一旦形成书面文件就有了受劳动法保护的契约关系。员工只要看看公司销售与利润的达标情况,就能算出自己的奖金,而且是精确到分。这时,员工与公司就是纯粹的雇佣关系,我出力,你出钱。老板与谁亲疏和我没关系。

年终奖与季度奖,不只是支付周期的差异。背后体现了文化惯性下的劳资博弈关系。我为什么要把一年辛苦的努力交给老板一瞬间的心情来决定呢?

前天,我有幸被董事长邀请一起吃晚饭。比我小十几岁的民企董事长跟我说了这样一番话:买了你们美国公司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开了眼界,你们的很多玩法其实都是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我们年终奖的玩法也要改,向你们的季奖靠拢。

这番话,让我看到了另一种融合的力量。以前是世界五百强通过投资将先进的管理模式带进来,但对中国社会的积极推动只是一个点一个点地慢慢渗透,通过外企白领形理念上的提升慢慢形成一种社会共识,比如尊重隐私,理性对话。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吸收外企,那是一个面上的整体吸收。是一种主动吸收与整合,推进的是中国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型的全方位对接,从体制到企业文化上的整体提升。前者是自下而上的,后者往往有自上而下的奠基作用。

年终奖,从不敢想的一种恩赐到一种自己可以期待的结果,这是个体与资本博弈的一种进步。年终奖,你还期待吗?

文档评论(0)

186****79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