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pptxVIP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ppt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宫三大殿无处不在的“和”《周易》中有言“保合大和,乃利贞。”大者太也。保持社会的大和谐,就能使天下长治久安。所以取“保和”“太和”为两大殿名称,寓意就非常明显了。

无处不在的“和”

请你说出与“和”有关的成语或名言:心平气和和蔼可亲和和美美和睦相处一团和气琴瑟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孔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和以为贵

一、探“和”之义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当然,重视“和”的思想,对“和”与“同”内涵的思考并不始于孔子,也不止于孔子。“和”的内涵是丰富的,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个方面,不乏精彩之见。搜集资料,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借助工具书,理解教材中的材料,小组讨论:“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是怎样的?“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

1.“和”与“同”的区别:①“和”就是心胸宽阔,即“心不争”;“同”就是亲附偏袒、“为恶如一”。②“和”起于“义”;“同”产生于“利”。③“同”是一致,没有变动,没有多样性;“和”是相对的统一,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种相互不同的因素通过调节而达到的统一与平衡。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探和之义“和”是协调结合,与人和谐。

“和”指声音相应和,这其实已经包含了一个“和谐”的含义,“和”指的是“和谐”。“和,相譍也。从口禾聲。”——《说文解字》

“和”是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探和之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探和之义“和”就是内心平和,性格温和。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多方》“和”是家族和睦,天下和平。探和之义

“以和为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你能说出一些有关“和”文化的俗语或成语吗?探和之义①礼之用,和为贵;②家和万事兴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④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义。和:(家族)和睦、(国家)和顺、(万物)和谐(情绪)平和……

2.“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即使在今天,“和而不同”这一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同而不和”则必然导致纷争乃至战争。如今人类拥有的核武器可以在瞬息之间毁灭地球。如果只强求“同”而不谋求“和”,使矛盾冲突激化,结果只能是共同毁灭。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法则。

二、寻“和”之用“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这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话,原文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历来说法很多。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将“和为贵”中的“和”理解为“和睦”“和气”等。你知道哪些体现“和为贵”的例子?课外搜集这方面的事例,可以是历史故事,也可以是身边的事,从中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1.分享“和”故事

寻和之用和平使者——郑和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六尺巷”的故事康熙年间,宰相张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与吴宅为邻。有一年,吴家建房子时要占据张家的空地,张家不服,双方发生了纠纷,互不相让,于是告到了县衙门。因为张吴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就写信向张英告知此事,想让宰相给家中撑腰。张英看完家书后,并不赞成家人为争夺地界而惊动官府的行为,于是便提笔在家书上批诗四句:“千里来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接到书信后深感愧疚,便毫不迟疑地让出了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被“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所感动,于是也效仿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7****8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2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