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前导入:中秋词,汗牛充栋,惟苏大学士所作的《水调歌头》最为出色。南宋落职官员张孝祥,途经洞庭湖,触景生情,作《念奴娇》,学人拍案称奇,轰动一时!有人说:苏东坡《水调歌头》,似与明月对话,探讨人生哲理;张孝祥《念奴娇》,化自身为月光湖水,飞升澄澈化境。月湖人,表里澄澈,不染俗尘,足与苏轼《水调歌头》争胜矣。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以为,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苏东坡的词够高妙的吧?但是一对比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就觉得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还没有脱离万丈红尘,还没有达到最高秒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句之美,格调之高,古人向来评价非凡的千古名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以为,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

品味重点字词,体会古代诗词语言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特点。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感受作者的豪放词风。在朗读的体验中,感受词中描绘的洞庭湖的美景;体会词中表现出的自然美与人格美。感受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目标

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qǐng),着(zhuó)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yì)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xián)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张孝祥诵读背景音乐:秋湖月夜

任务一:赏自然之美(小组合作探究)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点出了什么内容?为何用“风色”而不用“风声”?请你代入这两个词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差别。想象、描述这几句的景象,思考这三句营造出怎样的氛围特点?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3.“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几句描绘出什么样的景象?请描摹画面,具体表述。4.“表里俱澄澈”运用了什么修辞?与下片中哪句照应?怎样理解这一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水势浩渺风平浪静玉宇澄清点出了什么内容?为何用“风色”而不用“风声”?想象、描述这几句的景象,思考这三句营造出怎样的氛围特点?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

1.教师补充:“洞庭湖在古代的水域面积比现在大得多,号称“八百里洞庭”,夏秋之交,长江之水暴增,支离破碎的洞庭、青草、赤沙湖连成汪洋一片,浩瀚无垠。“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其实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万里黄云流动,天色瞬息变幻,黄风滚滚,仿佛风也是黄色的。张孝祥眼中的“风色”,如果有颜色的话那也是跟眼前所见之景融为一体,纯白,透明,清澈。“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湖面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板书: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不仅安静而且洁净。中秋之夜,光辉普照,夜空如洗,万籁俱寂,洞庭水倒映着苍茫的夜空,越发照映出一片透明澄澈,首句营造出了一种水势浩渺、风平浪静、玉宇澄清的氛围。

思考: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明净光洁湖水浩浩汤汤、一碧万顷洞庭浩淼开阔扁舟细长如叶对比比喻夸张词人豪迈洒脱“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2.教师补充:湖面就像一面一望无际的镜子,又像琼玉的原野,写出湖水的明净光洁。比喻夸张手法写出了景的明净、开阔。在这晶莹明净、广阔的世界中,词人独驾一叶扁舟,轻盈灵动,飘然如纵一苇,悠然自得。这里有个动词用得好。哪一个?什么意思?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有一种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这一句也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这样的意境跟苏东坡夜游赤壁何其想似。“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无风之夜,阔大的水面平静异常,纵凭一叶扁舟在碧波中飘飘荡荡,自由自在,该是多么惬意洒脱。一说到宋词豪放派,大家都会想到苏轼和辛弃疾,但是在两人之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桥梁式的人物,他就是张孝祥。之所以大家对张孝祥不是很熟悉,是因为他英年早逝,38岁

文档评论(0)

ydwangj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