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民俗文化 (1).ppt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蚌埠民俗文化1

一、怀远婚俗(一)订婚订婚称为“交换庚帖”、“过庚帖”或起媒。定婚前,男、女双方需正式请媒人,通常男女方各二,称“四大红媒”。“过帖”需择吉日,由男方请媒人带上内书男儿年、月、日、时生辰八字,面烫金字“敬请金诺”红帖,送往女家以合属相,如无相克,女家即回“恭允玉音”绿帖,作为正式婚约。庚帖用红绿丝线缠上松柏树枝和艾叶,富有人家附有金玉饰物,取其“百年相爱”、“坚如金石”之意。同时由男方赠送女方金器、首饰,做为订婚之物。嗣后,选择结婚日期,俗称“择日”或“看喜期”。2

怀远婚俗(二)下聘下聘又称“过礼”、“下礼”。有“大礼”和“水礼”之分,一般在婚娶前夕办理。由男方送女方的大礼,多为布料、衣服、聘金等,布料和衣服数目取双忌讳单。“大礼”也有和“过庚帖”一并办理的。“水礼”是猪、羊、鸡、鱼、酒、大馒头等。“水礼”一般都是整猪整羊,牵猪羊者可索要礼金。女方置办嫁妆,送往男家,称为“陪送”,又称“陪嫁”,包括衣、被、家俱、枕、桶、盆、灯、化妆品等日用品。亲友向女家赠送贺礼,称为“添妆”或“添箱”。女方父母在女儿嫁妆箱内放置钱币,称为“压箱底”。3

怀远婚俗(三)迎?娶?旧时迎娶多用花轿。喜期日,新娘哭泣告别亲人,头蒙“红盖头”,由叔伯或兄弟背上轿,抬往男家。回轿不走来路,称之为“新人不走旧路”。花轿临门,开轿后,由搀亲者搀扶下轿,慢步走在交替接续的红色布袋或席子上,取“代代相传”之意。婆家选夫妻健在、儿孙满堂的“全命人”布置新房,称为“撒帐”,并唱“撒帐歌”。4

怀远婚俗(四)回门新婚三日后,新娘回娘家省亲,称为“回门”。与新郎同往,称为“双回门”。“回门”宴时,新郎坐在上席,终身只此一次待遇。六天时,娘家来接一次,十八天后,娘家来人接新娘回门,称为“过对月”。俗语“三天回门六天接,十八天过对月”。“回门”和六天接都是当日往返,不许在娘家过夜,“过对月”新娘可以在娘家住上一段时间。5

二、花鼓灯蚌埠冯嘴子村就联想起花鼓灯,提到花鼓灯就联想起“中国花鼓灯第一村”,耳边似乎就响起了震天的锣鼓声,眼前似乎就出现了柔美动人的兰花和刚劲有力的鼓架子。近几年来,蚌埠成功举办三届中国花鼓灯歌舞节,建立了花鼓灯博物馆、花鼓灯艺术传习所等,对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花鼓灯的音乐、舞姿和韵律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淮河人民生活、劳动、情趣、性格、风俗、风情的记忆,承载了不同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文化。6

花鼓灯7

三、泗州戏国家级“非遗”的还有另一个淮河文化———泗州戏,因为它唱腔优美迷人,把人听得魂不守舍,所以又称“拉魂腔”。上世纪50年代,原蚌埠市泗州戏剧团先后三次赴京参加戏曲会演。在京期间,曾到怀仁堂汇报演出,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4年11月,原蚌埠市泗州戏剧团升格为安徽省泗州戏剧院,其中的两名老艺人李宝琴和鹿士彬被封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

四、五河民歌五河民歌是蚌埠市继花鼓灯、泗州戏之后的第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姐在南园摘石榴,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这首曲调欢快优美的《摘石榴》就是五河民歌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的故事。??在蚌埠市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花鼓灯和泗州戏都是多个市县联合申报,唯有五河民歌独属本地。五河民歌种类多,曲目丰富,类型有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和小调三大类。世代流传的民歌中,都充分体现了五河特有的语言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土人情,让这个“国字号”非遗具有浓厚的本土色彩。9

五河民歌五河民歌种类繁多,曲目丰富,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表演唱和白口,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多种表演方式,曲调委婉,欢快流畅。五河,河湖纵横,素有“泽国”之称。3万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文明,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地,是五河民歌蕴孕的土壤。五河民歌在明代洪武3年(1370年)就已形成,经过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五河、蚌埠为核心,播布皖苏两省十几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出现了《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颂淮北》等一批优秀曲目,产生了马流柱、曹新云、张红曼、薛胜友等一批著名民歌手。10

五河民歌11

文档评论(0)

vermonth155-2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ppt课件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613506700006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