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docx

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提问”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全过程,是促使人们思辨意识不断发展,知识建构不断清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的有效路径。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施要求,在知识建构的关键处,通过“问题”促发学生进行思维的教学行为。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都是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进阶,让学生通过思考获得知识建构,形成能力发展,帮助学生主体意识形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体现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数学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数学课程改革积累的经验。”[1]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关注提问的内容、功能、形式、策略,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益。

一、教师因素是有效提问的前提

在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提问中,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佐斌老师在《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的心理学研究》中指出:“教师一般是提问的发起者,是问题的引导者,也是问题的理答者。”[2]当教师具备了专业技术要求后,能够凭借自己的数学课堂教习经验及时发现提问的影响因子,从而组织起有效问题。一是教师要能够结合学习内容设计提问。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初步认识”决定了知识的认知范围,也决定了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在进行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清楚明晰地将自己的提问表达清楚,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如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这样设计问题:“瞧!这是我们十岁成长仪式将要分享的蛋糕,想吃吗?”学生顿时将目光聚焦到教师的教学演示活动中。这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联系学校即将开展的“十岁成长仪式”进行的问题设计,既联系了书本知识,又结合的节庆仪式,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分蛋糕”奠定了学习基础。将学生“初步”认识的分数转化为具有生活情境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的建构。二是教师要能够联系课堂生成及时提问。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面对教师还没有讲授的“正方体表面积”,学生已经能够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推导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教师可以在表扬这名同学的同时,趁机追问:“这两个公式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最后,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表达,还能够理解其中存在的差异。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课堂敏感性,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清晰度,对问题设计的及时性,都直接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及时生成有效问题的能力。三是教师要能够结合学生表现设计提问。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设计有效问题,指向学生能力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的教师在选择回答学生的时候,容易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喜欢选择成绩好,回答正确率高的学生;一种是在提问的时候,教师喜欢选择成绩薄弱,上课容易走神的学生。这两种表现在课堂提问中最为常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两种学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如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要从问题的广度、问题的难度、问题的思维性等角度入手,找到问题的落脚点;对于一些比较薄弱的学生,则需要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将提问作为学生的学习提醒,帮助中段学生形成课堂独立听讲的意识与自我控制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课堂听课习惯。

二、问题层次是引向思维的基础

在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提问中,问题需要设计出不同的层次,从而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形成思维进阶发展的水平,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在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提问设计中,问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浅入深”的问题。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现象”引发学生对数学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接着回答“在这些字母中表示是哪些数”。这样的问题遵循了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断逼近“字母表示数”的核心知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进阶发展。二是“深入浅出”的问题。在小学中段数学中,围绕“三角形”的概念,教师通过演示、讨论、交流、对话后得出了三角形的概念之后,教师提问:“三角形的概念中,有哪些词语你们觉得不应该去掉呢?”在这一提问过程中,体现了问题的层次性,学生对三角形概念掌握不同,获得了概念建构也不同。教师从问题的“深”向问题的“浅”出发,能够帮助学生在对主问题的认知中,进一步厘清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出来的问题往往层次比较单一,真正能够指向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不多,容易停留在简单的低思维重复上来。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中,对于可以用哪些字母表示数,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字母“a”来表示不确定的数,有的说可以用字母“n”来表现不确定的数,也有的说可以用字母“x”来表现不确定的数。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