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 理念下融合课程思政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pdf

OBE 理念下融合课程思政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pdf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OBE理念下融合课程思政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迫切需要

工科教育进行改革创新,促使以产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成为各工科专业教学

改革的主要方向和依据[1]。同时,在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时代需

求下,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与立德树人并举,打破以往以知识传

授为主的工科教育思维模式,形成基于专业能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及实践的协同育人模式[2]。因此,基于OBE思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侧

重形成性评价和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是新工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程流体力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机械工程专业基础课,是研究流体机械运动

规律及其工程应用的一门学科,在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结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

下”的作用,具有知识点多、理论性强、抽象性高等特点[3]。在当前立德树人和

OBE的培养理念下,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内容为本”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

前全方位人才培养的需要。

针对上述情况,学者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等开展

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聂欣等以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为例,探索将哲学应用于专

业课程教学的通用方法,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系统融通应用于高校专业理论课程

教学。[4]钱剑安等提出在沟通的基础上,多种平台结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的工“

程流体力学”教学,同时通过多种手段融合、多学科交叉进行案例教学设计以提

高教学质量。[5]南军虎等针对流体力学内容艰涩、理论性和逻辑性强等特点,

提出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始终,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构建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

模块,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挖掘专业领域和学科前沿中的流体力学特色教学案

例,打造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课

堂参与度和获得感。[6]王亮等针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理“

论推演—实验研究—数值模拟—互动式案例”的教学模式。[7]兰景岩等分析当前

少学时工程流体力学“”存在的不足,引入研究型、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

联系实际,总结生活中的流体力学现象教学改革措施,利用板书、多媒体技术、

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优化。[8]还有学者对项目式教学和CDIO

(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模式等展开研究,均为工“

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和评价的改革与实践提供了借鉴。[9-10]然而,

大多数机械专业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仍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教学

过程仍以教师为中心,未能有效契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2)课程教学设计

仍以内容为目标,未体现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顶层设计。(3)课程考核手

段以结果评价为主,忽视可衡量、可执行的形成性课程评价体系。(4)缺乏与

时俱进的持续改进理念,改进措施用于学生培养的可执行性不足。(5)课程思

政与课程内容割裂、形式机械,不能全程渗透德育教育。

因此,亟需融合OBE工程教育理念,对机械专业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开展

教学研究和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侧重形成性评价和

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全过程渗透式融入德育教育,发挥基础课程作

为能力培养和知识结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

主动性,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有效保证课程目标、毕业要求达成,支撑培养目标

实现。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一)教学改革思路

一是贯彻立德树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知识灌输向能力养成和教

书育人转变。二是进行目标产生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手段设计,基于培养目标、毕

业要求进行课程目标科学分解并形成有效支撑。三是设计科学可衡量、可评价的

形成性评价体系,实施多元的形成性考核评价,将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项目相结

合。四是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持续改进机制,全环节持续改进能有效用于学生培

养,改进过程融入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和课程思政内涵。

(二)具体实施方案

1.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推

进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

文档评论(0)

158****36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