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pdfVIP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pdf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中国先秦名辩学、古印度因明学与古希

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并称世界逻辑三大源头。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

统准则,19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

辑”传统。近代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将传统形式

逻辑学符号化、数学化,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

辑学体系。

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

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

辩等方面,而这恰是逻辑学产生的初衷之一。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

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一方面,现在的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

化的趋势。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

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

和推理的要素。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

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外延是指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那些特性或本质

的具体思维对象。就外延的含义来说,它是本质属性的对象,是概念的量的方面,

说明概念反映了哪些事物,其范围程度及其所能达到的极限。一个思维对象只有

具备内涵所反映的全部特性或本质属性的时候,才属于该概念的外延。例如,“商

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

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

材料二:

中国诗词中,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而使诗词呈现出独

特的艺术没,在这妙用中也有逻辑的身影。

从逻辑上说,这种谐音双关是一种“音”的巧用,以词语“音齐”的相谐,而使

语词的内涵,外延发生向谐音语词的内涵、外是的转化。如果领略和意识不到这

个转化,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边无法体会到这一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美,也

达不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材料三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

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

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了。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

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

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

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

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

“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

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

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

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

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

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

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

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

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

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

挥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逻辑以思维为研究对象,中国、印度和希腊是世界逻辑学的发源地。

B.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培养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C.“不合逻辑”的语言常显得新鲜奇特,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

D.“无理而妙”全无逻辑基础,但要赏析它却离不开正确

文档评论(0)

zhaolubin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